学校名称

“我有不同意见”

作者:李媛 发表时间:2011-09-30 阅读次数:510

    在执教《陈毅探母》时,我在黑板上写下“孝顺”一词,“请小朋友自由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谈谈你从哪里看出陈毅很孝顺?”话音刚落,学生们又活跃起来,几个读书快的学生一会儿就抢着举手回答,大家你来我往、互相补充,说得头头是道。最后,我总结性地接过话题:“是呀,你们看书上那幅图,陈毅元帅非常担心母亲的健康,非常关心母亲的病情!”我似乎已进入状况,开始和学生自然交流了,正在我以为可以顺水推舟的时候,“小炮筒”小郑嚷开了:“我不同意!我有不同意见!”这叫我如何是好!“这冷水泼不得”,我这样告诉自己。只见他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陈毅一点也不担心母亲,图上画着他的表情是笑眯眯的,非常开心,他希望母亲生病。”在我想来不成问题的问题,竟成了学生理解课文的绊脚石,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

    这时我看到一向不爱发言的陈陈举手了,心头一喜,立马把机会给了他,他站起来大大方方地说:“陈毅元帅难得回家一次,见到母亲能不高兴吗?”我赞许地点点头,看到了他脸上少有的得意神情。

    接着,特有人情味的解也站起来为陈毅元帅打抱不平:“病人生病本来就很痛苦了,如果你多对她笑,就能让她忘掉痛苦,这样,病会好得快些。”我竖起一个大拇指夸她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学生,她满意地笑了。

    我再看看小郑,他若有所思的样子,似乎没有刚才那么咄咄逼人了。谁知他眼前一亮,又站起来发问了:“陈毅的母亲是装病!”这话把全班给怔住了。也许是小郑的再三刺激给了我灵感,我突然意识到这将是引导学生体会母子情深的切入口,于是追问道:“为什么?”“她也是笑眯眯的,一点也不像有病!”只见“评论家”琦琦站起来反驳道:“母亲在病中没人照顾,看到儿子从老远赶回来看她,她能不开心地笑吗?”“插嘴王”宗彬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喊道:“妈妈想念儿子是人之常情,陈毅的母亲看到儿子,病就好了一半了,他就是妈妈的灵丹妙药!”我万万没想到这回宗彬插嘴插出了彩,“你真能理解妈妈的心情!”我微笑着表扬他,大家也都默默地点点头,小郑被说服了,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可我认为他更充实了。最后,课文在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读声中结束了。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机遇和挑战并存,别怕听到学生们说“不!”这节课上,我最担心的插嘴和唱反调的情况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时的我确实很焦急,然而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掐断这根激起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导火索,因为我知道: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听到儿童的声音。有问题才证明在思考,有讨论才证明在探究。儿童喜欢随心地去接受知识,这是他们的天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认为,语文课堂既要成为学生传承文化的接力赛场,又要能让学生在驰骋中逐渐激发自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因此,“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在一张一弛中牢牢把握住语文课堂的性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甚至是可以完全没有老师的生生直接交流,渐渐地,课堂像被注入了活力,自己动了起来。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地学习的一种补充,更不可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调料”和“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