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
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 王玲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围绕着一个“蓝”字展开描写,文章意境优美,比喻丰富,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教学导入后教师范读课文,用饱含深情的朗读感染学生,让学生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心灵与文字发生碰撞,并通过语言来抒发感受。
接下来让学生先划出有关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细阅读后与同桌交流感受和想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拉萨天空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交流补充和朗读感知语言,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这种美感包含在言语所指的内容上,即拉萨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还包含在言语的形式上。具体表现为课文遣词造句在风格上有质朴的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贯穿全文;在节奏上有整齐对仗的美,如“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明洁。”在手法上又用“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勾勒出简洁的美。
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朗读课文,从读中品味、悟情,理解课文的语言,最终达到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