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学与的理论基础是教师上课时的视野覆盖范围。国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超过这个范围,教师的视野关注就会顾此失彼,即超过的人数越多,教师顾及不到的学生也就越多,造成教师只得抓两头带中间,比较多得关注好与差得学生,中间学生能够则只能一带而过,于是大班教育中成绩一般的大部分学生就给牺牲了。也是大班教育貌似公平中的最大的不公平。
那么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在哪里?
一. 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
小班化教育让学生取代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站在讲台前,而是充当“导演”,起到启发和点拨的作用。学生可以插嘴提问,面对面地讨论。由于在小班化教育的环境下学生能够的表现欲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特别高,讨论的时间很多,发言的频率很高,学生的上课参与度可达100%。据统计,在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发言的次数以及发言所占的时间至少是大班教学人均占有量的3倍以上。学生与教师,与同学的交流时间是大班教学人均占有量的5倍以上。学生能够自我支配、自我学习、自我活动所占的时间也比大班教学有显著地增加。
例如,学习古诗《小儿垂钓》时,我一改以往的串讲解词方法,发挥学生都自主的潜能。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解诗人、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五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能够分组操作、讨论、教师则到各组组织、辅导,很少作面向全班的讲解,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让给学生,学生们在课堂上动嘴、动手、动脑。
二. 变单干为合作
儿童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合群等心理特点。要顺应这些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就必须变单干为合作。让儿童在小组中一起操作、讨论、练习,满足他们合群的特点。并合理地利用他们好胜的心理特点,开展组间竞赛。
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播放一篇好的文章,让学生听一听名家的范读,感受文章意境及语言文字的美。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让学生试着模范名家的范读,读一读文章;或让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朗读。针对有感而发的地方,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
每个学生都拥有丰富非内心世界,对知识充满渴求。群殴有意将学习成绩较好、分析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好、有责任心的几类学生分别安排在各组中,并进行明确的分工,组内所有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使学生们在小组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以及自己的责任。在小组学习中,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每一位学生都获得组织语言、开口表达的机会,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变关注小部分为关注每一个学生
大班教学教师往往是面对一个班级的大全体进行交流。教师的关注有时会顾此失彼。而小班教学教师要面对班级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因此,个体获得教师的关爱、点拨、指导的机会远远高于大群体中的个体。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喜形于色的脸,高高举起的手,听到学生急切的声音:“老师,我还有办法……” “我还想说……” “我还想读!”以及幼稚但不乏精彩的辩论:“我不同意的说法,因为……”尽管有时他们的见解会让我们这些成年人觉得幼稚,但是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是我们感动。
小班化教育,是教师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有 更多的机会在教师内巡回,进行因材施教。例如,作业面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业做得好、做得对的同学,看到老师在本子上写上一个“优”,并画上一个五角星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感谢老师,并喜形于色地告诉同伴。面批时,对粗心的同学,可以说:“当啄木鸟医生,把这个字里的小虫子找出来好吗?”学生自查原因,改正再批。面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是一个几十辅导的好机会,有的学生学习有困难,教师都能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课堂小练习,学生能够不会做,错了,面批时教师再耐心地教一遍。面批,增加了教师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并能及时答疑。
小班化教育,由于班额的减少,可以是么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他们的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小班化教育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