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食品本身也蕴含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即是基于食品的安全性的考虑。 食品安全事件容易造成群体性发病,引起较大的社会和心理影响。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已经被提升到新世纪社会性、世界性的重大课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们的重视。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有毒有害化学品和鼠药的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都是为把犯罪分子或恐怖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破坏活动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点。在2000年第53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食品安全被确认为公共卫生的优先领域,起草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Global Food Safety Strategy)。充分反映了全球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地位。 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我国人口众多,目前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生存环境质量不高,水源污染导致食源性疾病时有发生;其次农牧业、种植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越来越严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食品生产过程中食品添加剂超标使用,污染物、重金属超标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不少不法生产经营者为牟取暴利,不顾消费者的安危,在食品生产经营中人为掺杂使假,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食品安全的不象一般的急性传染病,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及计划免疫的持久开展而得到有效控制;相反,随着食品生产的机械化和集中化、化学物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检测手段和技术越来越先进及人民保健意识和要求越来越高,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会不断涌现。要求食品的绝对安全是不可能的,绝对安全的食品是没有的。所谓食品的相对安全性是指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用量前提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人类天然食物中的化学组分种类繁多,人为的因素使食品中存在的化学物质更为复杂,尽量减少食品中存在的有害物质或消除可能消除的有害因素,应从食品构成和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明确提供营养全面和优质食品的同时,在现有的检测方法和条件下,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科学地保护消费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