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转载】探索语文作业有效性的缘由

作者:崔延菊 发表时间:2016-05-16 阅读次数:290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合理地布置一点课外作业是必要的。在谈为什么进行作业有效性探索之前,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师:“明天要单元测试,今天回家把这个单元的词语各抄两遍。”学生心中甚为不满,暗暗抱怨:都已经听写过好几遍了,还要抄,真累人。
  分析:这里就有一个作业的有效性问题。我们曾经作过一项调查:全年级248名学生中,只有15名学生愿意接受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只占总数的6%,为什么会引起94%的学生的反感呢?翻开小学生的语文课外作业,我们不难发现,要么是机械的抄写充斥了作业本,要么是各种训练手册填满了书包。作业的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过程,重份量而轻质量,搞得学生苦不堪言,使学生觉得学语文难,学语文烦,从而渐渐失去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案例二:有位老师在教学《赠汪伦》后布置的作业是:凭借想像表演各种赠别情景;画一画赠别的情景;唱一唱赠别的歌曲。
  分析:三项作业的设计可能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整合。但是,这样的作业恰恰淡化了积累、理解、运用古诗的初衷,喧宾夺主,忘却了语文教学的职责。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是基于语文本体的综合,矫枉过正,导致的后果就是语文本体的丧失殆尽。不难发现,语文作业改革中的“做秀”现象非常严重,比如以“乐趣”的名义,就有意无意地把题目名称取得花哨一些,类型设计得繁杂一些,结果使得学生未做题先晕了头;花了眼,让学生忍受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虚幻。乐趣从何而来?   
 当前社会对于教育行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作为培养人的教育事业,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方面应当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该通过提高教育有效性来提高教育质量,为切实减轻学业负担作出应有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认为,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作业要从形式的新颖有趣转向内容的的质变,走出“新瓶装旧酒”的怪圈,要从多元智能的展示转向立足学科本位,走出“为他人做嫁衣”的误区;要从大量机械重复转向思维含量递增,走出“平地练习”的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