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因此,我们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亲和”功能,让语文作业展示真挚、美丽而迷人的微笑,力求形式美,内容佳,让学生爱上作业,爱上语文。这样,它不仅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减轻学习负担的有效手段。
1、开展活动式作业
活动式作业,突破传统作业的形式,彻底消除简单重复的弊端,由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与唱、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活动联系起来,让作业富有趣味,吸引力。如:
(1)找一找——克服语文作业的封闭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己查资料的好习惯。如学了《植物妈妈有办法》后,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资料,再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介绍“植物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查一查——引导儿童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或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作业,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如让学生搜集有关本地特产的图片、资料,感受家乡特色;开展环抱调查,针对不足提出建议,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等。
(3)画一画——注重学科间横向联系,让学生把完成作业当成一种艺术享受。如学了《三棵银杏树》,让学生画一画这三棵银杏树各自生长的位置和它们大致的样子。一棵临水,“影子投到水里”,“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通过画面,学生知道空地中间的两棵树木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的三棵银杏树,就仿佛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
(4)做一做——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语文作业与科学实践相结合,将学习中的感悟、思考借助动手实践外化,从而深入、科学地理解、验证。如学了《乌鸦喝水》《称象》,在课后作业中设计按课文揭示的步骤做个实验,一定能让学生在边动手边动脑中复习了课文知识。
(5)问一问——开放五官,扩大视野,用“摸触、感受”的方式完成作业。鼓励儿童走出课堂,到街边、到田野、到公园、到展览馆,向农家、向花匠、向长辈,询问了解课外知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6)读一读——主张“多开放,少束缚”,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所喜爱的各种健康的读物,让他们轻松愉快地经历阅读的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名家名篇。
2、开设“自选超市”作业
追求作业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所以,面对全体,就要考虑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我们针对学生差异,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等组别,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形式多样的“自选超市”式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余力的可以做难度较大的练习。这样设计练习能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自选超市”里设立“词语园地”、“语言锤炼” 、“习作花朵” 、“师生谈心” 、“你我特长”、“综合园地”等栏目。各栏目作业基本特点如下:
“词语园地”:要求学生每天抄写正在学习的课文词语、生字音节以及近几篇课文的词语、音节。抄写时一般采用“A1、B2、C3、音节1”方式,让A组学生将规定的词语抄写1遍,B组抄写2遍,C组的3遍,生字音节抄写1遍。
“语言锤炼”:写句子训练。写句子时,注意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并结合现实生活,将句子写完整、写具体、写生动,注意运用学过的词语。
“习作花朵”:段落、篇章习作训练。字数不限、形式不拘,注意写自己所见、所思、所历、所感,“以笔代口”。
“师生谈心”:主动与老师进行书面的思想、情感交流;读老师在作业本上的“留言”,注意及时给予反馈。
“你我特长”:写同学或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同学或自己取得的成绩。
“综合园地”:做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类型作业。如摘录课外优美语句、段落;出小报,出试卷。
这样的作业设计由易到难,知识与能力并重,且课内课外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次家庭作业,要求学生选做一两个栏目,(多选不限),作业量不作具体规定。
当学生们怀着好奇的心情,挎着求知的提蓝步入这琳琅满目的超市中,他们再也不会感觉到学习的无奈与负重,他们享受到的已是浓郁的人文气息、平等的求知空间、愉悦的成长场境。在这样超市中,学生们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他们会心情舒畅地去解读和感悟、体验和探究,围绕着既定的学习目的,凭着个体的潜质与爱好、基础与经验对知识实行选择性汲取。这样的作业是有层次的,是学生个体生命自由成长的空间。
3、创设情境性作业
课文语言文字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在虚拟的情境中,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意境中陶冶情操,从而完成趣味性较强的作业,为语文作业设计打下广阔的天地。这样的情境类作业,学生只有乐于参与的积极心态,而没有什么思想负担。可以让学生模仿商人推销产品,当家庭秘书、扮小记者、导演等。
如在教学《李时珍》一课的重点句“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本上能正确地理解句子。然而这种理解往往停留于字面.属浅表性的。要想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与感受。因此,有位教师让学生闭眼,在老师的描述中展开想像:“背着背篓的李时珍开始了他漫长的采药之旅。到处都留下他深深的足迹,在烈日炎炎的山顶;在大雪纷飞的野外;在狂风怒吼的山林;在陡峭的悬崖;在长满荆棘的小路上,有些枝条上铺满了尖尖的像钢针似的小刺,轻轻踏过,不知会留下 多少伤痕……只要听说哪里有名贵的药材,哪里便会出现他的身影。”(停顿片刻)李时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请用生动的语言写下来。由于教师的引导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又有比较规范生动的语言作为学生语言的范本,学生的想像与写作并不困难。从学生写下来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想像的画面真实可感,学生被李时珍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这些有新意的情境性作业就像涌动的清泉,无声地给作业带来了活力。
4、开发自主性、合作性作业
在作业布置中,还有一种技巧是让学生自行布置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特长、张扬个性的园地,教师不作任何刻板规定。学生自行布置作业,可以充分体现民主平等精神,可以让作业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经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而且更高层次的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获得生成]。比如学了《桂林山水》一课,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投其所好。于是这样布置作业的:“读懂了这篇课文,老师想请你们当一次小能手,为自己设计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特长的作业并完成它,时间为3天。”3天后,教师收到了各种各样的作业,学生纷纷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作业形式,向老师和同学展示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无限风光:有的在作业本上用硬笔书法认真抄写了这篇课文的生字、生词;有的用五彩的笔绘出桂林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融的奇丽景色;有的交了一盘磁带,里面录了他的配乐朗诵;有的则从家里找来在桂林拍摄的影集来领略“甲天下”的内容;有的将优美、生动的词句收集在自己的摘录本上,熟读成诵;有的作了一首小诗来赞美桂林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有的还上网查了有关桂林山水的其他资料来献给大家……
在强调培养学生合作与研究能力的今天,完全可以尝试让学生几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共同完成一项作业。如带领学生开展“找春天”活动之后,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白纸,在这张纸的任意一个地方事先用电脑打印上十几个不同字体的初号字“春天”。要求各小组的同学自行设计,自行选择,合作完成,三天后交上来。学生在这三天之中忙开了:拟稿、插图、誊写、排版、配色……作业收上来之后,择其优者贴在学校的文学社,主题是“我与春天”。在教师驻足观赏、频频点头之际,已有一股春风吹进了学生的心田。在这一作业中学生会根据各自的特长来进待分工,这种分工,其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分层,是学生自主的分层布置的作业。
开发自主性、合作性作业作业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为学生达到学习目的提供了问题情境和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语文素养,塑造健个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