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目标被人们简略地称之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探究与合作”。
一、合作不只是教学方式,合作还是一种生活态度
什么是合作学习?其本质又是什么?当代合作学习理论开拓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集体(全班)教学加小组讨论,更不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加学生代表发言。在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中,蕴涵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如同杰克布斯等人所说的那样:“合作学习是一种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合作学习原理。换句话说,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学生能接受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
二、合作不止是一种学习方法,合作还是一种学习内容
每一个采取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师都应该意识到而且也应该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在一个和合作学习小组中,真正合作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携手进步。这是合作的本质,同时也是合作的最高境界。
通过异质学习团体中的合作学习,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接纳别人。在接纳别人的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悦纳别人。通过异质团体中的合作学习,学生还必须学会承担责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小组同伴负责。通过合作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合作技能,学会与人沟通。
三、合作不只是师生交往,合作还是一种资源共享
同伴不是竞争对手,同伴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以往的一些课堂中,教师似乎缺少对学生合作行为的鼓励,而合作学习则竭尽全力鼓励学生把同伴看作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四、关于如何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 2至8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由于各小组是异质分组,这样就使得各小组间是同质的,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重要技术,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性别、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组织能力、学业成绩等情况,然后将全班学生按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层次,把四个层次学生适当搭配,分成合作小组,各小组间的层次、人数、性别比例基本平衡,最后选择组织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组员推选,还可以实行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这方面的发展机会。
异质合作小组的规模是不确定的。如果学生不习惯合作学习,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安排他到2人配对的小组中,完成一些简单的认知目标明确的任务,以便使他获得一些经历,进而从事涉及范围更广的工作。多于 6人的小组就需要有一位有才能的领导者,否则,学生们就不可能在没有经验和不经训练的条件下相互帮助。2 人、3 人或 4 人
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最普遍采用的形式,是开展合作学习初期的主要合作形式。
(二)、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让学生承担起个人责任并相互依赖。
在传统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确的个人责任,小组成员各自为战、一盘散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在小组活动中必须明确每个组员的个人责任,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要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往往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来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
1. 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得出的结论或答案;纠错员,负责纠正小组成员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总结报告员,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这样,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共同实现小组目标。我们在划分角色是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来进行。做事有耐心的同学可以负责做记录,做事仔细的同学可以纠错,具有领导能力的同学可以担当联络员。
2. 通过资源分配来明确成员的个人任务。
把一篇课文或资料的不同部分分给小组成员,每个成员只阅读其中的一部分,每个人要想掌握全部内容,必须依赖其他成员,通过互教互学才能实现。在一节学习《毛泽东传记》的课上,教师就把文章分成童年、战争岁月、建国初期、晚年四个部分,小组中每个学生负责熟练掌握其中的一个部分,然后教给同组其他同学,以便让每个学生全面掌握学习任务,最后,学生参加包括所有学习内容的测验。这种方式实现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
另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明确学生的个人责任,实现积极的相互依赖。比如随机提问小组中的某个成员,根据他的表现来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学习时小组成员可以相互交流、帮助,但测试是每个成员必须独立完成的,并综合每个成员的成绩来评价小组的活动。这些方法都使小组成员在小组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都有自己的明确责任,而且必须相互依赖,也体现了人在小组活动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