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海洋之最,走近你我》生活化备课

发表时间:2011-06-08 阅读次数:942
                        文登路小学    王冲
使用说明:3年级校本课程以海洋知识为主,主要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有关海洋之最的相关内容,以此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层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前主要布置学生针对此课题回家通过各种形式来查阅相关的资料,对资料进行熟悉;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海洋之最,学生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通过小组合作、个人介绍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进一步来了解海洋知识。
配合使用的教材、课题:
(自编教材《海洋之最》第2课《最大的海洋--太平洋》。
成功的案例:
[目标]
1. 学生了解中海洋之最太平洋的的形成与发展,加深学生对太平洋的认识。
2. 激发学生了解海洋的欲望,从而产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并以此扩大学生视野。
3. 使学生在通过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发现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来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教学才能真正生活化。)
[导入]同学们,我们生长在美丽的海滨城市,你曾经去全身心地感受过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魅力!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活动]有关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大家通过课前的查阅,了解了那些相关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 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的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
[补充]是啊,这是有关太平洋的简介,太平洋包括属海的面积为18134.4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16624.1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3,面积之大可想而知。
[教师]其他同学了解了有关太平洋的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上课前,已经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来搜集有关太平洋的各种材料,交流收集的资料,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归纳信息能容,分析整理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我了解有关太平洋的形成历程,达尔文认为,地球的早期处在半熔融状态,其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多,同时在太阳引力作用下会发生潮汐,留下的凹坑遂发展成为太平洋。
[补充]关于太平洋形成历程的说法有很多,同学是以乔治·达尔文(1879年)提出的“月球分出说”为例。其实,关于太平洋的形成历程的说法还有很多,专家以为乃系地球具有比月球大得多的质量和体积的缘故。综上所述,太平洋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击盆地。但在漫长的地史时期中,它经历了多次的改造。
[教师]其他同学了解了有关太平洋的哪些方面?
[学生]我了解有关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太平洋南起南极地区,北到北极,西至亚洲和澳洲,东界南、北美洲。约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
[教师]让我们进入“海洋知识知多少”,请大家仔细看、认真听,看看你都了解到什么?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设计意图:“新课程特别重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自己同学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给了其他学生最直接有效的感受。)
[教师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由于大海的浩瀚,不可能让学生亲自去潜入海底观察,3年级的孩子对于海洋的了解很浅,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上能够有直观的了解,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太平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太平的命名,形成历程,地理位置等海洋知识,加深学生认识对海洋之最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教师和学生一同采取讨论,介绍和补充的方式来继续了解太平洋的自然环境,海洋资料,和交通运输等各类知识)
[课外延伸]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对海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我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的海洋生物,不妨查阅资料或上网学习,能更多地了解海洋世界,热爱海洋。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并意识到海洋资源尽管是可再生的,但这是在合理利用和开发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课外延伸提出一个宽阔、开放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外继续去深入探究学习,有效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课外坚持探究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认识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体会到人也是动物,应该与海洋友好和谐相处,从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小结]大家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这么多的知识,有信心接受老师的考验吗?让我们进入“海洋收获多”。请同学们拿出题纸,做完后跟小组同学交流交流。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总结]海洋有着无限的魅力,希望学生们在平日里多了解中海洋知识,遨游于海洋的世界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