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历史沿革】永恒的校园——校园故事(3)《情系文登》

发表时间:2011-06-12 阅读次数:1254
情系文登
(文登路小学退休干部群体口述  李玲整理、执笔)

    文登路小学的命名,是有渊源的,当时文登市是革命根据地,可以说很多人对“文登”情由独钟、怀有深深的情感,所以,就把位于文登路上的学校命名为“文登路小学”,寓意希望成为“文化之校,登高之地”。学校依山傍海,汇集了海之博大、山之伟岸,得益于水之灵秀,山之踏实。山水之间,涵养出仁者之胸怀,智者之慧思。那天,学校邀请了部分老干部、老教师来到学校就“校园文化”工作进行交流,老前辈们参观了校园,望着今非昔比、蓬勃发展的文登路小学,老前辈们不由得打开了话匣子,于是,聊出了这个关于教学楼变迁的故事……

    早在1988年,文登路小学还是一所只有两层教学楼、校舍破旧的小学校。当时,随着生源的增加,学校已经不堪重负,经过学校领导多方呼吁,终于赢得了各级领导的支持,使得学校得以改建,就在那一年,学生们迁至滨海大学筹建处(青岛大学前身)进行学习,1989年8月,历时近一年,学校终于被加盖了一层,变成了三层楼,如今,正对着学校大门、三楼的半圆型窗户默默地见证着“楼层增加”的历程。1993年初,学校领导班子经过多次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实地研究,对学校进行了一次改造,先是在后院盖起了一排平房,当作储藏室;又在一楼设立了教工洗浴间、女教工厕所,给老师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还在三楼设立了音乐教室、微机室等专用教室,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地处美丽的汇泉湾畔,伴随着琅琅的读书声,绿树掩映的学校是那么的温馨,但是如何利用现有的空间,让学校的蓝图规划得更加美好?于是,自1993年起,学校领导们多次奔波于各大城建部门和市、区主管部门之间,为的,就是给学校争得建造教学楼的机会。终于,在市南区教体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得以在后院建一栋四层的楼房,工程初期,要求将后下院和后上院铲平,打下楼层地基。为了加快工程的进度,少给公家添麻烦,学校决定先自行进行后院平整的工程。记得那段日子,学校通过各界的帮助,找来了军用大卡车,带领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光刨下的沙土就足足拉了二十多趟,因为是“托关系”,前期这项工程,学校没有花费公家一分钱,时至今日,很多老校长提及还引以为豪呢!在工程队和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两年,一座四层的楼房拔地而起,当时暂由开发者使用;2005年暑假,在市南区教体局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新一届领导班子放弃了假期休息时间,甘愿当“工程总监”,大家冒着炎炎烈日,每天奔波于操场和教学楼内,发现问题及时和施工队协调沟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来,使修建工程顺利实施,在全体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创造了让学校“旧貌换新颜”的“神话”:教学楼内配备了空调;新建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阅览室、图书室、综合实践室、美术室、舞蹈室、音乐室等专用教室及配套完善的校园网络,实现了教师人手一机的办公自动化;还修建了篮球场、排球场、塑胶跑道、健身器械等现代化体育运动设施,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营造了一流的环境。同时,后教学楼的二到四层也正式投入使用,设有书法室、舞蹈室等六个专用教室,六年级的四个班级在此学习,缓解了生源多、班额大的困难。

    2009年暑假,按照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的要求,学校又对后教学楼的一楼进行了修建,在此新建了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等专用教室,学校的实验教学设备、音体美器材均达到了《山东省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配备标准》要求;为了保障老师的身心健康,还专设了教师健体中心,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了跑步机、脚蹬车、美腰机等健身器材,采取“专人管理、工会组负责”的措施,制订了详实可行的计划,安排教师在课余积极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为教师身心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至此,学校的所有教学楼被充分利用起来了。坐落在康有为故居的脚下,承文化底蕴,彰儒雅学风,美丽的学校就是孩子们心目中美丽的花园、生活的家园、学习的乐园!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博闻精思、全面发展,为自己的成长成才积蓄了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