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德育工作中的创新使命——刘美娟

发表时间:2011-06-20 阅读次数:685
    21世纪,“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德治也越来越需要创新,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则是这一神圣使命的承担者和实现者。
    然而,放眼看去,我们的大部分学校、家庭和社会却还只是关注眼前的成绩,只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只重视德育内容和知识的改变,却忽视了德育的潜移默化的深渊意义,忽视对未来人才人格品质的系统培育,忽视对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展、勇于创新等优良精神的培养。于是,听话的学生便成了每个老师奋斗的目标,也成了好学生的代名词。许多家长和教师就是用这一思想来规范和评价青少年的言行,久而久之,学生也自觉不自觉地用着这一观念来评价自己和同龄人。诚然,这一思想在规范青少年行为,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仅仅要求学生“听话,乖巧”显然是不够的,这样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风云变幻。
    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仍有很多老师带着这种观念从事着德育工作,将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不尊重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以试卷与标准答案来“包办”德育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学生只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最终得出与教师要求绝对一致的结论。这也许就是我们的教育一味追求“标准答案”的原因吧。
    其实,在德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着一种倾向,摆不正德、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不到思想政治素质在整个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所培养出的不是心智两全的合格人才,而是缺乏文化内涵和哲学气质,缺少远大抱负和追求理想境界的意志品质,缺少对社会的感悟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种没有正确的人生追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尤其是没有解决好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怎样追求的问题人才,纵有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又怎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云南大学马加爵惨案的发生,给我们的德育敲响了警钟!作为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我认为要重视对以下两方面观念的树立。
     让“创新”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
     德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中外历代独裁者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总是以狭隘而单一的德育观念禁锢人们的思想,造就他们需要的忠臣良民甚至是愚民,他们反对创新、仇视创新、害怕创新,迫害创新。很多科学知识的产生也是与统治阶级斗争,进行创新的过程。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创新的力量伟大而无穷尽,世界在创新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是普遍的规律。面对并不太平的世界,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民族的创新能力须臾不可或缺。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居主动地位。
     应该承认,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我们的德育工作历来是很主动很有效的,相比之下,在引进借鉴世界先进思想文化技术方面,显得要逊色很多。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历时悠久,闭关自守、求稳求安的思想深入人心,对传统德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造就了无数的忠臣孝子与良民。大家沿袭着先人的思想乃至生活方式,心安理得、怡然自得,求稳怕变,少有创新的意念,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而西方一些国家,自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注重吸取和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文化和进步思想,推崇创新,敢于创新,因此获得了极快的进步和发展,走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文明古国的前列,以至于利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凌辱中华民族长达半个多世纪。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的华裔科学家朱隶文认为:“创新精神是重要的,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不创新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能忘记的血的教训。正是从这一意念出发,我们提出,素质教育,德育先行,新时期德育,要注重创新教育,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为造福人类做出新贡献。
     吸取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大胆创新,开拓进取,是时代赋予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新使命。因此,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教育,就成了新时期德育教育的主体。
     明确德育创新的方向与途经
     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摇篮,德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新时期德育应该包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学会做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学会生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自尊、自信、自主、自立;学会适应社会,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有能力迎接挑战、抗挫折、追求人生的不断超越与完善;学会合作,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总之,德育应该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重点是要通过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努力探索积极进取的主动发展观念。
     要帮助学生形成关注生活的意识,使之能够主动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现实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和人类未来,从而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神圣尊严、有丰富情感,更有不可遏止的创造力量的人。这些主动发展的思想观念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需要用积极向上的精神加以熏陶,需要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崇高的理想以及雄深浩博的哲学气质和健全的人格作以导引。
    当前创新教育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关注,探讨和研究创新教育已成为热点。德育改革日益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稳步发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得到加强,师资队伍和政工干部队伍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这是十分可喜的事情。但面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仅有措施上的改变,没有观念上的突破,即使有一套一套的措施,也只是一种花架子。
     德育要选择既适合社会又适应德育的正确途经,德育工作者应该不断丰富自我,端正德育思想、明确社会需求,全方位培养人才,不苛求、不敷衍,直面社会的发展现实。这是新时期德育工作对德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正视这一现实,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创新教育的重任。要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正面引导,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造就时代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创新教育呼唤德育创新,尤其是德育方法的创新,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德育工作应与时代同步发展。我们应该继承那些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同时借鉴先进理念,为德育补充新的营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让我们本来很聪慧的头脑迟钝起来、僵化起来、禁锢起来,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创新不仅仅只是学校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