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书有感

阅读次数:521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书有感
青岛北京路小学  王莉娜
    最近读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题目很吸引人,是华师大出版社大夏书系其中的一本。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本流淌着教育智慧的书让我走近了孔子,走进了孔子的生活和思想,掩卷沉思,我们确实应该跟随孔子学当老师。
读了此书,我感受颇多,下面就谈谈我的感受吧!
一、教学之恋
    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作为教师,我想最孤独的是没有成就感。所以,对职业的困惑感,时常成为我心情低落的缘由。我在想,要是我们能像孔子那样把教学当成一种精神之恋,就不会有厌倦感了。
二、教育启示
    书中对于我们教师如何教育学生有很好的启示。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他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稍长一点就不敢说话,你们大可不必紧张,也无须顾忌,随心所欲,大胆直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习惯,那就是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份长幼之别的顾虑,学生当然愿意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里畅所欲言。
(二)缘尽即散,不过多强求
    “孔子教过的三千学生中,并非个个都是诚心好学的,真实的情况更可能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不好学,真正从孔子那里学到本事的不过七十七个,而且即使这些学生也不是个个都诚心好学。但孔子决不会将精力用在那些既不肯学又缺乏诚意的学生身上,而只会精心栽培诚心好学的得意门生,其余不过是有过一段名义上的师徒关系,对他们,孔子并无多少期望,因此缘尽即散,不会去多计较他们不听教导。”
    读到此处,我不禁思索: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是培养人才,还是首先培育人?是要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突出的人才,还是努力让所有的受教育者“学会发展”?我们关注学生学业的发展,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然而我们对学生成长的精神需求又有多少关注?其实,孔子早已经为我们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做出了榜样。孔子决不会将精力用在那些既不肯学又缺乏诚意的学生身上,而只会精心栽培诚心好学的得意门生。事实证明,孔子是做得对的。老师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教学经历,我们花在既不肯学又缺乏诚意的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少吗?但效果好吗?我们都知道孔子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鼓励他们一试身手大展鸿图,而对于他们的不足和毛病,又总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教育。
    一般情况下,作为老师的我们,会想方设法促进其学习,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为其补课,开小灶------当手段用尽,好话讲完,对方依然无动于衷,毫无起色时,便会恨铁不成钢我们也应该学学,先让学生在态度上好学,再进而帮助他们。这就是缘尽即散,不会过多的计较他们不听教导了。
    这正是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言行风范为我们今天如何当老师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课。读完此书,我心态平和,感觉能跟孔子学到老师真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