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葛文山

发表时间:2011-06-23 阅读次数:816
    我国近代有许多学贯中西的语言大师,如:钱钟书、林语堂、蔡元培、梁实秋、陈寅恪、胡适等。他们成功的语言学习经历说明汉语学习和英语学习有着许多相通之处。通过比较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和英语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材、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有许多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可以被借鉴到英语教学中去。
    启示一:英语教材应兼顾人文性,多选入一些名篇佳作作为教学范例
    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积累、感悟和运用语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即文质兼美。文,应体现在人文性方面;质,当体现在工具性方面。小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选编自名家的经典文学作品,语言规范且优美,内容丰富且有趣,蕴含着认识自然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学生通过学习这样的经典文章,不仅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语言技能,同时也能在精神上得到陶冶。
    1.文学作品在现行中小学英语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太小
    小学、初中英语教材多围绕语言功能、结构、实用话题和任务来设计。课文或学习材料主要以记叙文和应用文为主,内容简单、枯燥且无趣,与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严重脱节;文章并非真实的语言材料,而是出自教材编写者之手,语言不够优美。例如,例①是我国现行英语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课文节选,学生从中能获取到的只是几个单词和句型等语言知识,根本谈不上情感体验。使用这种学习材料,我们就难以实现阅读教学的宗旨,即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例① 现行教材课文节选
    These are my parents
    My name's Tony Smith and I'm English. These are my parents. My mother is an English teacher in a university in Beijing. This is my father. He' s a hotel manager.
    例② 英文哲理小诗
    A Wise Old Owl
    by Edward Hersey Richards
    A wise old owl lived in an oak;
    The more he saw the less he spoke;
    The less he spoke the more he heard;
    Why can't we all be like that wise old bird?
    相比之下,例②中的英文小诗就很具有哲理性。利用这首小诗进行听、说、读、写等活动,可以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
    母语教育是一种传承,而外语教育则是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过程。英语教育的目标应是教会学生用英语来学习外国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我们的英语教材可以多选入一些英美国家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名人童年趣事、小散文以及诗歌等文学作品。
    2.如何解决入选文学作品作为英语课文时出现的问题
    在选择文学作品作为英语教材课文时,我们一直都担心如何处理文学作品中生词过多、语法结构复杂以及国外文化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等问题。这些问题值得考虑,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首先,语文教材在选择文学作品作为课文时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为了选择一些精彩的文学作品,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通常通过夹注拼音、降低认知要求或改写等简化手段解决此类问题,这种做法很值得借鉴。另外,英语教学的一些固有观念也值得质疑,比如,英语时态非要从一般现在时开始教起吗?含有过去时态、现在进行时的课文岂不更加生动活泼?其实,在不作考查要求的前提之下,有些语法现象可以让学生早点接触和了解。
    其次,小学、初中正是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人担心英美文化会影响学生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实际上,虽然不同文化对政治、宗教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至真、至善、至美却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在选择课文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歌颂人类共同美德的优美文章作为教学范例,让学生关心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英语文学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挑选文学作品作为英语教学范例的两个基本原则
    在选择文学作品作为课文时,我们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文章要以“激扬向上、自信人生”为基调,或充满哲理,或充满爱意,或充满遐想,或讴歌生命、和平;二是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感动和影响他们的经典作品。我国中小学现行英语教材中,说明文和应用文的比例太大,文章内容枯燥无味。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文学作品的比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例如,例③的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和精神上的“引子”。
    例③ 短文If I Were a Boy(节选)
    If I Were a Boy Again
    If I were a boy again, I Would practice perseverance more often, and never give up a thing because it was difficult or inconvenient. If we want light, we must conquer darkness. Perseverance can sometimes equal genius in its results. "There are only two creatures," says a proverb. "who can surmount the pyramids-the eagle and the snail."
    If I were a boy again, I would school myself into a habit of attention; I would let nothing come between me and the subject in hand. I would remember that a good skater never tries to skate in two directions at once. The habit of attention becomes part of our life, if we begin early enough. I often hear grownup people say, "I could not fix my attention on the sermon or book, although I wished to do so." And the reason is, the habit was not formed in youth.
    同汉语一样,英语也是承载文化的媒介,而不仅仅是文字本身。英语教学不仅是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英语能够也应该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浸润其生命,丰厚其精神。我们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中可以少一些教材编写者的枯燥语言,多一些出自语言大师的精彩美文,多一些人文内涵丰富、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经典之作。
    启示二:反复听、大声朗读、认真模仿应是中小学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们经常发现,幼儿新学的东西不能很快表达出来,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听、模仿和记忆之后,在以后的自然情境中突然表达出来。这一段时期被称为语言发展的沉默期。其实,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经过语言的输入、加工储存、识别(再认)和运用(重现)等几个阶段。
    1.语言发展的沉默期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当人们新学习了一定的语句后,一般只能将其中的一部分保存在记忆中,随着听的次数的增加,记忆中储存的该语句逐渐完整;虽然不一定能马上表达出来,但当听到这样的语句后,一定能识别出来。这本身就是学习的阶段性收获。之后,学习者就会在适当的环境中尝试运用所学的语句,虽然可能只是部分地运用。用得越多越熟练,到一定阶段自然就能熟练、流畅、完整地表达。
    我们不难看出,语言学习是过程和结果不断循环进行的。因此,不能期待儿童学完新的语言后马上就能表达出来。儿童不能马上表达出来,说明针对这些新学的语句,他们尚处于“沉默期”。我们可以采用朗读、抄写、辨认和记忆等“再认识”的方式来检查其学习情况。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强调交际,注重学以致用,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学以致用并不等于即学即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一个误区,就是英语教师往往刚教学了新知识,马上就让学生表演,这样的教学要求有点强人所难,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这是需要纠正的一种倾向。
    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但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因为我们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任务型教学应该本土化,不要过分强调“用中学”,不要过多期待学生灵活运用刚学完的新知识。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侧重英语的可理解性输入,要根据实际情况相应的突出“学中用”“学后用”,不能拔苗助长,盲目追求即学即用。
    2.应以听、读、模仿为主要途径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时的可理解性输入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是输入型教学,无论在口头上还是在笔头上,都十分注重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入,强调让学生多听、多诵读、多模仿、多抄写和多记忆。语文老师通常采用范读、领读、齐声朗读、轮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自由读的教学方式,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背诵一些优美段落,以引导学生从感性上、直觉上和整体上认识、体验、消化和吸收名篇佳作的精髓。
    模仿、朗读、边听边读和背诵等是语言学习的最基本形式,有助于学生积累大量词汇和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口语和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许多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以及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英语诗歌是练习英语节奏的最好材料之一。例如,William Wordsworth著名的The Daffodils(水仙花)便是典型的弱强节奏。熟读之后,大声朗诵,一定获益匪浅。
    例④
    The Daffodils
    by William Wordsworth
    I wander'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c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3.对成功学习者的研究验证了听、读、模仿是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21世纪杯”和“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是我国中小学和大学英语的顶级赛事。通过研究优胜选手学习英语的方法后发现,他们都有着以下共同的英语学习经历(丁言仁,2008):诵读过多位名人演讲稿;背诵过大量优美文章;注重背诵时的语音语调与录音一致;听和模仿英语广播或录音磁带;观看和模仿英语电影和电视剧;记忆大量完整的语块(即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习语、短语、短句等);关注语块的功能及其出现的语境。
    反复听,大声朗读,认真模仿,这样的一条英语学习成功之路,在国外已经受到外语教学界的注意。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映像(shadowing)教学法,即要求学习外语的学生对一小段录音一遍遍地听、念、用,一直到完全掌握其中的语块。在我国,这种教学法也受到关注,因为语音记忆是语言词汇最原始、最基本而效果又非常好的一种记忆方式。
    启示三:英语教学要有语块意识,设法促进学生对语块的积累、掌握和运用
    1.语文教学中的语块现象
    儿童早期学习母语时,通常把语块作为模仿、学习和记忆的单位。当儿童使用“这是什么”时,他们可能把这四个字当作一个未加分析的单位来记忆和使用。在他们的心理词典中,这四个字是一个词条。显然,他们没有辨认出这是一个由四个字构成的语言单位。儿童在反复和成功地使用了某些相同的模式后,就会从中概括出一些语块的构造规则,从而形成了语言能力中的语法能力,语块则作为整体存储在儿童的心理词库中。
     研究发现,约70%的日常口语交际主要由语块来实现,语块在自然语言中的比例约占90%。语块构成了人类语言交际的基础单位和交际主体,一个普通的本族语者通常能够掌握成千上万的预制语块,从而保证其语言表达的纯正和流畅。语块在语言中的频繁出现和语境依附的特征,使学习者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形式——语境——功能”的联系,从而以整体形式习得,以独立单位储存。学习者无需了解其内在构成成分,无需进行句法规则分析就易于检索和提取,使其成为语言使用的有效手段。可以说,使用语块进行信息加工会更省时,更省力,作用更大,是降低语言运用难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2.英语教学的重心应从语法教学转移到语块教学上来
    英语教学应降低对语法知识的教学和考查要求,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即可;讲解语法时,不宜追求全面、系统和难度,应树立语块意识,把英语教学的重心转移到语块教学上来,促进学生对语块的积累、掌握和运用。
    以语块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有助于克服传统学习方法的弊端。首先,通过模仿学到的是完整的语块,使用时不必临时“组装”,有利于提高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其次,通过模仿学会的语块是地道的英语,有助于学习者克服“汉语式英语”的影响。再者,由于注重模仿,语块教学会增强学习者对英语口语韵律和节奏的感悟,有助于他们学会在口语和写作中使用地道的英语。最后,长期的模仿和语块学习培养了学生对语块的兴趣和敏感性,帮助其养成“从听中学”和“从读中学”的好习惯,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3.语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英语的基本语块结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句子中的语法规则。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出语言材料中的语块,并给学生提供操练和实践这些语块的语境,使学生获得运用语言的自信,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
    语块是结构和意义的统一,所以语块的讲解也要从结构和意义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明确该语块的结构和意义特征,以增强记忆效果,并使学生在运用时有更强的意义和语法意识,同时也增强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增强语块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语义和结构进行生动、形象、直观的说明。
    语音记忆是词汇最原始、最基本而效果又非常好的一种记忆方式。教师要在让学生理解语块意义和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反复听、反复朗读、反复模仿含有大量语块的名篇佳作,直到他们对语块产生语感,能够流利表达。
    结束语
    与语文教学相比,我国英语教学所倡导的理论和方法过于理性化和技术化。“听、诵读、模仿”等语文教学中采用的方法看似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却是最朴素、最生态且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因为这些方法给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教会了他们领悟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具备了持续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