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 杆
教材分析: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给常用的杠杆类工具分类。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科学探究: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2.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准备:
学生:杠杆尺、钩码、测力计、记录纸;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师:相关课件、饼干桶、铁条、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生活切入导新课:
师:(出示铁皮饼干箱)谁能打开?
(学生用手打不开,用扁铁条作为工具撬开了。)(共同品尝饼干)。
师:刚才我们看到,用上这工具后饼干箱马上打开了,谁能说说为什么?
(学生:因为铁条的一端把盖子撬起了。)
师:前几天,老师发现路上有一块大石头,想搬开它,可是怎么也搬不动,后来用上了这么一根棒,就搬开了石头(大屏幕,放映撬棍撬石头)。生活中你还见过有关这方面例子吗?
(学生回忆、列举生活中见到的使用杠杆的实例。)
师:一根棍子,当像这样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就叫杠杆。(揭示课题,板书:杠杆)
〖从生活中引入,学生见到过这种情景,能追忆起一些相关的事实,把它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真正体现科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
1.认识杠杆
师:要研究杠杆。首先必须知道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出示杠杆撬棍示意图,边演示边讲解)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那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那点叫做重点。
师:(出示刚才撬盖子图片)你们能找找这个杠杆中三个位置分别在哪里吗?
(学生交流指出:手向下压的一端是力点,靠在罐子边缘的地方是支点,插入盖子底下的部分是重点。)
师:(出示一钉有铁钉的木板)谁能帮我拔出铁钉?
(学生上讲台用手拔,拔不出。用撬棍仍然翘不出。)
师:看来我们得来分析一下原因了。
(出示课件,分析杠杆的变行。)
师:(出示羊角锤)试试用羊角锤拔钉子。
(学生上台操作,拔出铁钉。)
师:其实这个装置也是杠杆,是变形后的杠杆,生活中许多时候都是应用变形杠杆的。能说说羊角榔头拔钉子时,杠杆的三个位置在哪里吗?
(学生上台指出支点、力点、重点。)
师:(出示剪刀、火钳等。)生活中的杠杆,有时需要两个撬棍组合起来变形应用。(出示课件演示两个杠杆交叉组合、变形,演变成剪刀。)你能说说这些杠杆工具在使用时,支点、力点、重点在哪里?
(学生分别指出。)
2.设计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师: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师: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说说是怎么想的,并在杠杆尺上指出支点、力点、重点的位置。)
〖学生已经在用前面学过杠杆尺的使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回顾,有利于下面探究的铺垫,有必要在这里再展开。〗
师:如果我要求左右两边的钩码数和格数都不能相同,你能使杠杆尺平衡吗?
(学生轻声讨论)
师:我们来试试。(出示记录表,指导记录)
(学生领取钩码,进行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来汇报。每组汇报一组数据,后面汇报的数据不能与前面组重复。我把你们的数据整理在这张表格上。(出示数据整理表)
次数 |
物重 |
拉力 |
重物到支点的长度 |
力点到支点的长度 |
第一次 |
|
|
|
|
第二次 |
|
|
|
|
第三次 |
|
|
|
|
…… |
|
|
|
|
(学生汇报。)
〖每组汇报一组数据,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扩大了参与的面,而各组的数据不能与前面组重复,这让每一小组同学不得不认真听同学汇报,并不断地与自己组数据对照,以免汇报时重复。这样真正让每一个同学参与进来,关注学习,共享成果。〗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找找规律,看看这些数据中隐含着什么规律呢?什么情况省力?什么情况费力?什么情况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学生观察数据,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支点与用力点间距离大于支点与阻力点间距离的杠杆省力。支点与用力点间距离小于支点与阻力点间距离的杠杆费力。相等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下面这几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
(出示课件,学生分析理发剪和铁皮剪的用力情况。)
三、生活实践与应用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夹玻璃球比赛”。(为学生提供筷子、镊子、勺子三种工具,比赛谁在规定时间内夹的玻璃球数量最多。)
师: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
(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师: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四、拓展研究内容:
(播放录像,了解生活中的杠杆。)
师:只要看看自己的身体,就可以发现,人的许多活动也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找一找人身体里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