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注重学生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若要学好语文,必须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形成足够的积累,才能在运用时得心应手。我们要摆正“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现在,不少学生说话作文时,语言干瘪,词不达意,这恐怕就是课外阅读量少的原因吧!的确,学生腹中空空,一旦需要倾吐时,必然张口结舌、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很需要要摆正“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怎样来指导有效的课外阅读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教学的艺术并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主动地汲取养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亦是如此,首先要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
    1.榜样激励。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环境布置。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开学前教师可把教室布置的主题定位在于“书卷飘香”上,设置的“文采飞扬”的学习园地开辟了我手写我心佳作请赏析、绘制学习竞赛表“弦动我心”的古诗积累背诵加加分、在信息栏里增设“甜蜜蜂房”的日积月累读书心得展示台、积极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通过开展“献一本看多本”、“孩子家长共建设” 学生家长自发捐书等活动巩固班级图书角的藏书量,利用各方资源丰富课外书籍,在墙上张贴相关读书名言诗歌激励学生勤奋阅读,厚积薄发……通过教室的各类布置促使学生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丰盈自己。这样,使班级有了“书香”“墨味”,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书卷飘香的阅读环境,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3.好书引读。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制造悬念,谈论某文章的精彩情节、精彩片断,讲述某一个故事的梗概,介绍某一个作家的奇闻趣事等等。激发学生渴望阅读相关作品,了解作品的全貌。
    4、师生同读一本书,共同交流读书心得,激发课外阅读热情。与教材同步,师生共同阅读一本书籍,如教《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共读《鲁滨逊漂流记》,教《草船借剑》同读《三国演义》等等。师生读后交流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收获,其乐融融,享受阅读快乐。
    二、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1.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每天给孩子安排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利用学校的书香卡让家长在相应栏内填上学生课外阅读的书名,阅读时间,进展情况等向教师及时反馈学生读书的情况。这样就形成班级,校园课外阅读的网络,让学生时时处于读书的氛围中。
    2.学校要完善。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三、加强引导,使学生善读书
    (一)  持之以恒,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做到:一是定书。二是定时。三是要定量。在阅读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①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②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③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二)关注阅读内涵,注重方法指导。
    1.配合教材,推荐读物,迁移阅读。
    ①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了解作品原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拓宽视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②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迁移阅读。课堂相机介绍作者的其他文章,增加阅读量,加深对这位作者的认识。
    ③推荐与文本相同题材和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迁移阅读。做到课内得法,受益课外。
    2、扩展延伸,拓展阅读
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根据作者、根据文章主人公、根据体裁、根据单元训练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引进大量的补充教材,让优美的文章滋润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和人格。
    3.授之于渔,指导读书方法。
    ①精读。名著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欢的读物,要细读,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②速读。为培养快速学生抓捕信息,逐渐训练学生使用“提纲契领的标题读法”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于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的“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直入主题的“提问法”,讨论交流式的把握文章重点。
    ③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四、注重评价,使学生爱读书
    1.班级读书会。每周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既可确定读书主题,也可广泛自由交流。内容分别为:推荐读物、推荐美文、谈读书收获、说读书方法、介绍新书信息等等。
    2.评定读书笔记,评选最佳“读书卡”,选举“优秀小读者”,给予鼓励和奖励,完善和落实课外阅读的全面评估。
    3.经常举办各种读书竞赛。如:主题知识大赛、古诗吟诵、美文诵读、格言比拼、对联攻关、读书手抄报、以及家庭读书论坛、评选学习型家庭等等。可开展“成语接力赛”,看看谁的积累多。“古诗文背诵比赛”,比比谁的记忆牢;开展“读书知识竞赛”,以此来检验学生的阅读积累,开展“读书征文比赛”,“读书朗诵比赛”,“书香卡”记录评比,“小书迷PK赛”等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外各项阅读写作竞赛,根据获奖情况给予加分,发奖,语文学习态度免试等激励手段,例如班里学生因积极参加各级写作阅读竞赛并获得佳绩而测试中却发挥失常没得优秀时,教师若认真履行班级阅读积累竞赛承诺,在填写成绩单时给了优秀的成绩,将会极大地鼓励了学生阅读写作的积极性。
    4.仔细批阅,注重讲评.
    5.展示美文片段,加强积累巩固。利用早读课、午休课时机,展示学生课外的美文片断积累,包括文段、文句、诗词、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一方面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累,为习作积累素材,内化习作。
    老师要学做“点灯”人,要点亮孩子们一盏盏储满潜力的灯,让他们燃烧一生、灿烂一生,让孩子们在“书是甜的”、“书是美的”的理念引导下,走课外阅读积累之路,走向优秀、优雅和完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