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挖掘习作资源

    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又反过来促进了读。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应找准读写的结合点,进行举一反三的仿写,把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多元解读通过个性化作文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到胸中有物,写的火候水到渠成,自然“下笔如有神”。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也作出了一些尝试,也获得了一些成功的体验。
    一、让文本与生活碰撞
    学完《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一课,设计了这样一篇习作:想象荒山植树前后的变化,用上文中的一些词:如枝繁叶茂、青山碧岭、茂密、树丛、搭窝筑巢、阵阵林涛、碧波荡漾等,要求想象丰富,叙述清楚;层次明晰,有详有略。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抓住植树前的荒凉,植树后青山碧岭来选材,突出写出了山岭的变化。孩子一旦把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就会产生奇思妙想的智慧火花,就能生成精妙的语言。
    二让文本与结构沟通
    其实每篇文章都有它的训练点,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根据课文的训练重点来指导学生仿写,实现文本之间结构的沟通。课文中的片断也可以用来仿写,学完《早》文中按方位顺序写三味书屋的方法,我让学生用方位顺序来仿写我们的教室或自己熟悉的处所。学生在仿写中明白了不仅要写表示方位的词语,还知道了要有详略地来介绍教室或处所的陈设。
    三、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迁移的训练
    课文是作文的范例,在教学时,可结合课文的片段,进行写的训练。如:《暖流》这篇课文最后说“同学们仍沉浸在兴奋和喜悦之中”。除了王辉激动地说了话,其他同学会有什么表现呢?学完课文后,我留出绿色五分钟,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联系当时的情景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再写下来,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人物的特点。请看周为同学的习作:旁边一位同学兴奋地说:“江主席是我们的国家主席呀,但他待人却是那样地平易近人,对我们似良师般循循善诱,我真打心眼里爱戴江主席。”“江主席平日工作繁忙,可他仍然抽出时间来背诵优秀的文学作品。刚才他背王勃的《腾王阁序》,背得是那样抑扬顿挫,而且一字不错,足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后排的一个男生接过了话茬,激动地说。“对呀,对呀!”一位同学也激动地说道,“江主席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因此,我们要牢记江主席的谆谆教诲,,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练好扎实的文学功底。”班长接着说:“是啊,江主席非常关怀青年人,对我们青年人给予了无限的希望,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伟大时代,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同学们听了都不住地点头。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同学们仍沉浸在兴奋和喜悦之中。
    四、让古诗成为写作素材
    古诗内涵隽永,意味深长。潜入古诗,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诗歌的改写或仿写是再造过程,是情智意念、语言抒发的心机过程,是阅读行为转化为创造行为的过程,是将诗人的财富转化为学生的财富的过程。学完《宿新市徐公店》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诗的内容将其改成记叙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描写捕蝶这一场面时,要写出动态,“急走,追,寻”想像儿童捕蝶的场面。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总而言之,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拓展习作范围,让孩子们在大量的练笔中学会倾吐,学会习作,爱上写作,为他们创设一个渴望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达的情境,长此以往,定会点燃学生习作创新的火花,让他们轻松快乐地完成每一篇习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