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落实行为 改变就在实实在在的每一节课

转变观念 落实行为 改变就在实实在在的每一节课
——站在课堂上,我就是语文
    首先,我们十分感谢校领导的关怀,给我们一个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当我们接到通知时,是激动万分的,终于有接触大师风范的机遇,能真正品尝到最高级别小学语文教育的营养大餐。
    2011年4月15日——17日,在尹校长的带领下,逄老师、郑老师和我一行四人有幸到浙江宁波参加了“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一走入宁波,便被这座城市所吸引,参天的香樟树、粉嫩飘香的樱花、灰色的建筑……到处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古朴的江南气息。
    在短短两天半的活动中,大会共安排了十五节观摩课和四个专题报告。名师于永正、王崧舟相继献课,戴建荣、王振会、骆正位等青年才俊也纷纷登台。一时间,让台下的我们如痴如醉。名师们精心的设计,灵活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无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和敬佩;名师们在语文课堂中表现出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维,人格魅力也让我们叹为观止;吴永军、陈琴等专家的报告生动而耐人寻味,引领我们朝着课堂教学所蕴涵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不知不觉地陶醉在老师们教学艺术的旋律之中,忘却了忙碌和疲惫。俗话说:“学,然后知不足。”为期两天半的活动,无论是精彩的观摩课,还是深入浅出的专家报告,使我们品味了一次精神的盛宴。

印象之一:课标深入解读 引领课堂学新方向

    4月15日上午,第十二届“现代与经典”在吴永军教授《语文教学的坚持与发展》的报告中拉开了序幕。起先认为专业性强,会显枯燥,但吴教授声情并茂、幽默风趣的演讲,让我们感受到——原来听报告也可以是一种享受。在这激情洋溢的报告中,吴教授深入解读了语文新课标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把握今后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方向。
首先,吴永军教授从总体上解读了语文新课标,对其进行了说明,本次课标最大的修改——使意思更具体、明确;最大的亮点——识字、写字的要求更明确。
    接下来,便于与会者重点交流了新课标中的“坚持”与“发展”,下面,我们主要与大家分享一下吴永军教授所提到的“发展”的内容:
    (一)对“语文素养”进行了补充说明
    新课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的要求:“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得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等都有了新的表述
    1、识字与写字教学:“认认真真写好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认真写字,重视学习的写字姿势,讲究写字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字技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应该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避免低质量的机械书写操练。”并且提出每个学段每节语文课都应安排10—15分钟的学生练字时间。在本次的教学观摩研讨会中,各位老师都不同程度的从读帖到书空,再到范写、描红,认认真真的指导每一个学生把字写好,将新课标的这一要求落实到了每一节语文课中。
    2、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这儿,吴教授举了个例子:苏教版二年级识字中有这样一组词语“苍松、蜡梅、翠竹”,有很多老师质疑“蜡梅”的“蜡”与“腊”两个字的用法。吴教授此时强调,如果关注到了教科书编者的意图,你就会发现在这三个词语中,“苍”“蜡”“翠”都是表示颜色,而“腊”的含义是表时间。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印象之二:识字教学的“重”与“轻”

    本次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中,从名师到青年教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无不把《新课标》中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落实到了实实在在的每一堂课中。名师于永正老师在报告中也总结出了自己的识字教学方法——“一看二帖三对照”,他认为写好字的第一步就是要读帖,要边读边书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提醒注意、描红、书写生字。
而大会中王振会老师所执教的二年级课文《称赞》中的识字教学方法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一开始,王老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认,先入为主,加强对生字的印象,王老师对小朋友们说“认识生字就像认识朋友一样,多见几次面就熟悉了。”她正是奉行这样的识字理念,在整节课上,多次灵活地穿插识字环节。
    检查学生字词学习情况这一环节,王老师用一棵结满红红的苹果的生字树,学生看着那一个又一个可爱的苹果,对苹果上的生字倍感亲切,生字不再是那一个个冷冷的符号了,而是一个个可爱的,仿佛带着香味的,又让人急切想得到的礼物。学生们的眼睛是那么的明亮,思维也是那么的敏捷,他们感觉到学习生字的幸福与乐趣。另外,王老师还用了摆小动物名字、反复读文、认读含有生字儿歌等方式将识字教学贯穿始终。
    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后,有代表性地选择“但、傍、椅、板”四个生字,王老师对孩子们说,她想休息一下,让学生来当老师,说说字的结构、应该提醒小朋友注意些什么、怎么记住这些字后,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傍”字,字写得工工整整,是学生很好的榜样,也是学生可以临摹的字帖。接着学生先描红,再认真写两遍,及时提醒学生保持良好书写的姿势。王老师将识字与写字分散在整个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认识、记住了本课最容易错的字词。而不是把所有的生字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是有“重”有“轻”,相信学生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对学生比较熟悉的字,让学生自学。这样的教学既节省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难点。孩子们对生字学得轻松,学得清楚,学得扎实了。我们觉得王振会老师的识字教学中的“重”与“轻”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借鉴的。
      印象之三:聆听名师经典  品读有味人生
    镜头一:“慢慢读,书里有无限风光”
    简简单单地教书,实实在在地育人,这是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带给我们的最大感受。《“番茄太阳”》的作者心中有一个暖暖的“番茄太阳”,年过古稀的于老师带给了我们了一轮亮亮的太阳:他幽默,对学生的爱渗透到了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他宛如一个大孩子,在课堂中与孩子们亲切的互动,从“请你摸摸老师的脸,告诉大家哪里是面颊”到最后和孩子的亲切握手与拥抱。于老师不仅深谙语文教学的真谛,还洞悉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倾注的满腔的爱,他与学生同唱、同跳、同喜、同悲,正如结束时,有一位学生说的:“于老师,我喜欢你。”
    “慢慢走,欣赏”“慢慢读,书里有无限风光”……这一课,于老师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慢”。慢慢读,让学生静心地面对文本,以已心去领作者之意,领略到遣词造句的玄妙。他将朗读贯穿始终,每一段读、每一遍读、每一生读都有新的收获,都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慢慢读,学生读出了“灰色的大楼”“灰暗无比的心情”连用两个“灰”之妙。比如,慢慢读,学生读懂了“明明咯咯地笑”,那是天真无邪的笑;“妈妈也在一旁笑”,妈妈的笑是酸酸的笑,心隐隐作疼的笑,既然“笑”的含义不同,朗读时的语气就不同,在于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的朗读有滋有味,催人泪下。“番茄太阳”引号的用法是本文难点,于老师仍不慌不忙,不着不急。于老师说“默读可以读到文字背后的意思”,于老师还说“眼睛盯着加引号的地方,注意前后的联系。”学生就在这慢慢引导之中读出了引号背后的含义。是啊,慢慢读,可以品出内涵,可以丰厚积淀,可以表达出更准确的情感。整堂课正如于老师所说:“语文的魅力首先在朗读中。”
    的确,“读书如欣赏风景”一篇课文不会处处都吸引人,但读到一处喜欢的,就要停下来慢慢欣赏,欣赏词语、欣赏语言、玩味语感、体会情感的方法,我们想非常值得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运用。
    镜头二:“教学有法无定法,一文何止千教法。”
    王崧舟这个名字对于我们小学语文老师来说简直是如雷贯耳,他的“诗意语文”是大家竞相学习的教学方法。这次有幸,近距离感受了这位大师的风采,实是令人折服,名师不愧为名师。王老师所执教的是略读课文《与象共舞》。一个人的同课异构,同一课题《与象共舞》,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案连续上,不同的教学理念,着实让我们感受了一番异曲同工之美妙。
    第一节课:
    上课伊始,王老师是按从前到后的段落依次进行的,在我们看来似乎缺少了一点高潮,然后随着主题的呈现,我们不得不佩服名师的实力。他在紧紧抓住“人和象没有距离”这个中心,重点教学第五自然段。王老师先写了一个“人”字,然后问学生:“让你来写,你会写在人的什么位置?”在前面语言铺垫的基础上学生有的把“象”写在上面,有的写下面,有的写旁边,有的重叠在一起,每一个学生写完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确切且充分。然后,王老师都会问一句:“人和象之间还有距离吗?”紧紧围绕“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来教学,而且由重点段引领了学生对整个文本的感悟。
    王老师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侧重于朗读。课堂上,王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观众,把自己当成大象,读出“与象共舞”的酣畅淋漓的感觉。教材在他的手中发生了变化,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不同情境中反反复复的朗读,真可谓读到了文字中,读到了情境中,读到了作者的心中。在这个地程中,教材内容只是王老师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例子,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在于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第二节课:
    这节课的目标简单、明确、集中,也是一句话:为了写!王老师从课题入手,将如何巧妙地呈现课题“一语双关”作为抓手,从而告诉学生类似这样的题意该如何去写。因此,朗读的形式相对少一些,更注重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圈画一些重点词语,并抓住那些有灵性的词语进行感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与表达出的情感。如:在初读课题时,学生认为“与象共舞”就是“和大象一起舞蹈”。由此,追问学生:“如果是你,你如何来写这与象共舞?”如果以一般情况会写“怎么与象共舞?”“舞跳得如何?”“跳后感受如何?”来评定这篇文章的话,不免会有“文章是否跑题?”的疑问。在这样的问题任务驱使下,学生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时再来品读共舞的语句,体会同样的语序不同的写法,体会“拥”的妙用,体会到“与象共舞”,除了说“和大象共舞”外还包含着另一种很强烈的与大象亲密无间的情感。进而,再来了解“与××共舞”甚至“与上帝共舞”,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最后内心定格在“与谁共舞”的思想上,写作激情被充分调动。
    当我们静静地听着王崧舟老师的两节课,感觉平稳扎实有效。诗意的语言、舒缓的语速、平实而又不失幽默……无不是一种享受。那紧扣文章主题的渲染,让学生不断发展提升着学习状态。学生精彩的表现无不证实了课堂的精彩,这才是语文课,真正意义上的充满语文味道的教学。我们在想:为什么王老师能如此?思索的答案是,这和王老师的文学底蕴深厚、教育理论充实、人生阅历丰富有关,人如课,课如人,一样平稳扎实敢于创新。正如王老师自己所说:教学有法无定法,一文何止千教法。自己的同课异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课异构的过程过于自己来讲就是一次颠覆,颠覆自己意味着创新,意味着一种模式被打破,而这,正是迈向个人教学新境界的标示。
 
印象之四:有一种朗读方法叫“吟诵”
    “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规则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这是陈琴老师向我们诠释的简简单单的吟诵。
   “平长仄短,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这是戴建荣老师向我们诠释的饱含“情”字的吟诵。
   4月15日下午,100分钟里陈琴老师《以儿童喜爱的方式诵读》为题进行讲座,从“素读”的概念、与语文课的区别、增加“素读”经典的原因和介绍“素读经典”的各种方式等方面,用具体生动的课例展示、引人入胜的现场表演、生动有趣的故事、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听得如痴如醉,掌声四起——原来吟诵诗词是如此美妙。
    在研讨会的最后一天,戴建荣老师就利用这别具一格的小学古诗“吟唱”教学法,执教了《静夜思》一课,让我们眼前一亮,心头为之一振,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教!
    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就一直停留在“读诗句—明诗意—进意境—悟诗情”这一按部就班的模式中,教师一首一首的教,学生一句一句的学,教师教得困难,学生学得乏味。而戴建荣老师却在这节课中将古诗词教学理念“读——唱——吟”一步一步地落实。
    首先,他从诗题读音入手,纠正了学生甚至是在座很多老师长久以来的一个读音,那就是《静夜思》的“思”应读第四声,在字音含义的对比学习中,他强调“思”有三个读音,在诗题中应读第四声,作名词用,解释为“心绪,情思”。
    接下来便从诗题入手,教平仄,悟情感。
    《静夜思》连着三个第四声,仄仄仄,用线连接,直线下降,学生们体会到诗人此时情绪低落。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人的情感。等到学生对诗题、诗情有了较深刻的体会,最后让学生朗读题目。
    新授之后,便是运用了。在默写诗文之后,让学生标出这首诗的平仄,进而在板书中连线,画出诗人的情感线。然后引入诗人的心路历程。就是在这种情感的体验中带领着学生先诵再吟。
整堂课中,孩子们不仅在吟诵中理解了诗意,甚至走近了作者,走入了作者了内心世界。我想这就是吟诵的魅力,也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
    此行虽短,但受益匪浅。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搏的知识,深厚的积淀,诗意的语言,激情的姿态,更要有不竭的动力、敏锐思想和敢于尝试内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陈琴老师在讲座中的激情吟诵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