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小学语文语境教学原理细细谈

发表时间:2011-09-13 阅读次数:602
《引言一》
      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语文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再是经学的附庸,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奴婢,也不再是国外母语教育经验的简单附和者。
当然,在这发展变革的途路中,未免跌跌撞撞,出现诸多问题。单就教法而言,一方面,色彩纷呈,绚丽多姿,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教法;另一方面,眼花缭乱,倏忽即逝,方法的诞生与消逝来得快,去得也快,大多只领风骚三两年。在这千变万化中,一线教师就是想追寻这些方法,也自叹追赶莫及。
      在这途路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问题始终是语文教师永恒的“痛”。九斤老太太的幽灵一再徘徊:学生的语文素养似乎是一代不如一代。这叫语文教师怎能不心痛?
在这途路中,不时地听到语文教师的困惑与迷茫:我不会教语文了!这声音,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初、五十年代末、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末出现过,在二十一世纪初的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出现过。似乎在未来,还将出现。“我不会教语文了”,似乎是个永恒的魔咒,紧箍在语文教师的头顶,令语文教师窒息。
      在这途路中,语文教师似乎成了人人都可以指责的对象,语文教师的付出远远超过其他各科,而收获的竟是人所指责的:误尽苍生!
      在这途路中,语文课程似乎成了最无专业特点的一门课程,似乎最无含金量,什么人都可以走进教室教语文,什么人都可以坐进教室指手画脚,批评语文教师的“愚蠢”和“笨拙”。
      在这途路中,为语文课程找病因,便成了家常便饭。二十世纪末一场轰轰烈烈的“忧思语文教育”大讨论,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揭开了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有体制的、有社会的、有家庭的、有文化的、有课程的、有教材的、有教法的、有学法的、有评价的、也有教师的,等等。
      在这途路中,一大批语文教育研究者,一大批语文教师默默地耕耘着,努力地探寻着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然而,在这途路中,似乎有一种病在蔓延:为了求新而遗忘。健忘症似乎一直在弥漫着语文教坛。一大批研究者、探索者的成果在反思的名义下被轻易否定,在创新的名义下拣起芝麻丢弃西瓜。语文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肯定、否定、肯定、否定……的吵闹声中蜗牛式地缓慢爬行着。
      有没有符合汉语规律的语文教学理论?有没有可以让一线教师一看就懂,一用就好的语文教学方法?
      如果有,那又是什么?我们能从前人走过的路中学会少走弯路吗?我们能找到新的路径吗?
      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主动回答的问题。
      我在这里尝试着作了一点回答。
      我不知道这种回答是否是正确答案之一。
      如果你有兴趣,如果你愿意,请跟我来!
      也许,正确的做法就在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