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生成”的精彩离不开“预设”的精心

发表时间:2011-09-13 阅读次数:822
    有些老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活动经验型的课,老师不需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其实不然,对于主题确定课而言,预设是必要的。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和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一样,都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对该课有一个既定的方案,正所谓“成竹在胸”,才能左右逢源。因此,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要求教师放弃“预设”,而是应有一个精心的“预设”。
 
    那么,怎样精心的预设才能呈现出精彩的生成呢?
 
    1.摒弃“居高临下”,倡导“以生为本”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老师在上课时,不由自主地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居高临下的思想,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老师的思路总是对的,学生的思维必须围绕老师的思维,不能越雷池半步,更容不下另类和叛逆。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那么,课堂教学岂不就是为了验证老师思维的正确性?而事实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要给予他们机会,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他们,俯下身子和他们交流,学生的潜力将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将会让人刮目相看,甚至可以超越教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例如,有一位老师(借班上公开课)在上《护绿在校园》这一主题设计课时,一开始,他就先让学生尽地主之宜向老师介绍自己的学校,接着,他顺着学生的回答,点出了学习的主题——护绿在校园。然后,他出示了四幅图(学生们在破坏绿色),让学生说说这些同学做得对吗?为什么?紧接着,他就提出了主题——怎样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绿?
 
    这位老师的败笔就是,他在一开始出示了四幅带有负面因素的四幅图,潜意识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带有非常强的教师的意图,它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无形之中迫使学生不得不顺着老师既定的思路走下去,在老师允许的范围内展开思维活动,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笔者不禁要问:难道护绿仅仅局限在老师指定的这四个范围之内吗?为什么一定要从负面去护绿呢?接下去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这堂课让人感觉很沉闷。
 
    该教学片段中的这位老师出示这四幅带有负面因素的图片,他的本意是怕学生出错,想给学生一些提示,以追求一种“人为的形式上的完美”,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把学生的思维给框住了,似乎“护绿”只能从这四个方面着手。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会觉得这不是自己的思维的成果,一味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觉得无趣、乏味,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教师的思想定位决定了课堂的成功与否。我们应该充分地相信我们的学生,虽然他们的思想可能很粗糙,很不完善,很稚嫩,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那是他们真实的思想的火花。老师越是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生们的思维越是活跃,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才会打开,不断地纵深开拓,也只有经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锻炼,孩子们的思维才会逐渐完善、成熟起来,他们的人格也不断趋向成熟。
 
    2.简化课堂结构,简约而不失丰满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来说,老师要交给学生什么,什么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是学生最感到困惑的,都应该胸有成竹,通盘考虑,思路清晰。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有鲜明清晰的直观感受,才能凸显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真正的成长和锻炼。
 
    (1)对于重难点,要舍得花时间、花力气。
 
    一堂成功的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完美无瑕。如果硬是要追求面面俱到,反而会导致整堂课没有重难点,使课堂内容显得太满、太拥挤,倒不如简化课堂建构,确定1—2个重难点,把这堂课的重点难点一步一步落实到位,这样就能使课堂丰满起来,又富有“弹性”。
 
    比如,一位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访问活动指导时,他预设到学生对访问有点陌生,平时很少涉及,访问前要做什么工作?怎样做才能确保访问的顺利进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这堂课的重点。因此,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他在课前做了精心的预设。老师通过创设情境:你通过什么方式得知下面听课老师是如何过10岁生日的?接着,他让学生模拟进老师办公室采访。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教室里显得非常热闹。老师选了一个看上去比较害羞的小女孩第一个上台和老师一起模拟这个访问情景。结果,那个小女孩怎么也不敢进门来采访老师。第一次模拟采访失败了。正是这个失败的模拟采访,把这堂课的难点一下子暴露在学生面前,其实,这也是很多学生面临的难题。接着,老师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如何制定采访方案,确保了采访的顺利进行。
 
    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学生也受益匪浅,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能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一句教学格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就蕴涵着一个教学中的“度”的问题。孔子告诉我们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只有在学生“愤悱”之际,教师的适时点拨方能化解学生心中的谜团,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应该预设的是如何在学生处于“愤悱”之际时,适时点拨,恰到好处。
 
    例如,一位学生在上《走进民工》这一课时,学生对“民工”这一群体比较陌生,缺乏了解,因此,当老师向学生询问,“你想研究关于民工的什么问题?你对什么感兴趣?”的时候,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比较少,视野比较窄,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集中在“民工的经济收入如何?”、“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等有限的几点上。这是这堂课的难点之一。这位老师事先预设到了这一难点,当学生出现这一情况时,老师适时出示了几张图片:高楼大厦由民工建造、学生通过爱心义卖为民工子女小学捐款、少先队员在2008年新年到来之际向环卫工人送去新年的第一声祝福等,学生一看到这些熟悉的画面,他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纷纷跃跃欲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问题:“我为民工子女献爱心”、“给民工送去一声祝福”、“民工为北仑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等等,这时,老师趁机又出示了一组资料:北仑区人民政府对民工的关爱——公办学校大力接纳民工子女就读,所有民工子女就读免除学杂费、书本费,为民工建造专门的社区,如银杏社区,建立专项基金等,这些资料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知道了如何去关心弱势群体。
 
    这位教师在学生的“悱愤之际”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将制约学生的“瓶颈”进行一步步的分解,给学生一个“台阶”,有效化解了学生的难点,让学生顺着“梯子”走下去,使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使学生看到了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思维世界。
 
    3.精心设计细节,体现创新亮点
 
    课堂设计需要有整体感,但也少不了精致的细节设计。看似平淡的设计,其实妙在其中,恰恰很能体现出教师的聪明智慧。关注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鲜活的课堂教学生态,总是呈现在许多课堂教学的“细节”中间。“于细微处见精神”,关注细节,尊重细节,剖析细节,也就成了我们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一个全新视角的独特空间。
 
    一堂成功的课首先是能积极吸引学生的参加。因此,巧妙的情景创设,能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吸引他们的眼球,从而使学生保持强烈而又持久的积极性投入到长时间的学习中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如,有一位老师执教《走进民工》,一上课,老师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学生看一组北仑新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图片,请学生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如今的北仑,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了,纷纷作答——“蒸蒸日上、美好、和平”;再请学生看一组民工的图片,请学生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两组图片的强烈对比,使得学生的心灵一下子被震撼了,于是,“艰苦”、“疲惫”、“善良”、“伟大”等等这些词语精彩纷呈,他们被民工——这一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所折射出来的平凡而优伟大的美给深深地震撼了!老师因势利导,接着满怀激情地讲述道:“看似平凡的民工与北仑的今天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工,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群体!”
 
    这样的开场白,不觉使人眼前一亮,学生从心底里深深地感受到,平凡的民工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为北仑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光和热,他们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关注,去敬佩的。这样的开场白也使学生明白了该如何去尊重弱势群体,关心弱势群体,去发现他们的独特的人性之美。这样的开场白为整堂课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并将育人融为其中,一下子使整堂课的立意高了起来,形成了一个课堂的小高潮。这样的细节设计就奠定了整堂课成功的基础,也成为让人印象深刻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