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的设计不能追求“满”,预设得太“满”,就没有了“生成”的空间,没有了令
人遐想的空间,课堂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灵动和张力,就像没有翅膀的风筝,飞不了多远。
那么,“预设”怎样才能给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伸展空间呢?
笔者建议老师们框架性地进行设计,留给“生成”一个适当的“活动”范围。
现在,我们不妨来比较三种不同的课堂结构。
1.线型结构。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大多是线型结构”,教学环节虽步步紧扣,但死板而机械,显得很“紧绷”,失去了“弹性”。教学流程具有不变性和明显指向,串问串答,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兴趣不高,如果其中一个环节被打乱,那么,接下去的教学过程也就乱了。
2.板状结构。
板状结构比“线型结构”更进一步,也更优化。它的每一环节,比起线型结构来,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选择空间,因此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是,它的缺点就是不能移动,它始终是一个平面的。
3.框架式结构。
框架式机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具有灵活性、可变性,教师为真实的课堂留下了比较充裕的“活动空间”,学生可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松弛的范围内活动,老师则可以根据现场的状况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当然,这种活动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在老师的“精心预设”之内的“游刃有余”。正是由于框架式课堂设计在流程上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课堂教学因而显得多姿多彩;一问多答,讨论式、研究式、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多样化,气氛热烈;课堂上,学生入情入镜,各有所思,各有所悟。因此,它呈现的是一种立体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结构。
比如,在一堂《走进民工》开题指导课上,一位老师请台下的学生提问,学生提出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1) 民工生存状况的调查
(2) 留守儿童生存状况调查
(3) 民工对北仑发展的贡献
(4) 火海英雄徐义胜
(5) 我与民工子女比童年
……
这些学生仅仅围绕中心进行了发散性的思维,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水平,因此,他们提出的问题就可以成为一个研究的课题,那么,老师就不必实行“删减问题,并把零散的问题归并整理为可以研究的小课题”这一教学环节了。如果老师原来的设计里有这一教学环节,那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改动,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而不是死板地一定要“删减问题,并把零散的问题归并整理为可以研究的小课题”,做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