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因自卑而超越

阅读次数:501
因自卑而超越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是世界教育名著译丛中的一本,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物。他认为人格是社会决定的,而非性决定的;人格的中心是意识而不是潜意识;个体行为的动力是自卑感而不是性。
阿德勒指出,人相对于动物是极度的无能,他没有尖爪利牙,无毛皮翅膀,几乎毫无进攻能力。人只能选择过社会生活。过社会生活是人的根本出路。人是社会的动物。这是人的宿命。他认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人是社会的动物,脱离群体者,要么是神仙,要么就是怪物。个体生存无可逃避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人与他人的关系,与职业的关系,与异性的关系,都表明人是一个社会的存在。在此基础上,阿德勒构建了自己的人性观。阿德勒的人性观包括六个方面,虚构目的论,追求优越感,自卑感和补偿,社会兴趣,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体系,阿德勒称之为个体心理学。
为此,阿德勒甚至还在学校设立儿童咨询指导诊所。“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活动是以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为前提的,即人的自卑感。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会缓和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人生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难以截然区分。儿童生来而自卑,自卑感激发其想象力,并激励其尝试各种改善自己处境的各种途径来消除自己的自卑感。于是,在不断的努力中,个人处境有所改善,其自卑感也有所减弱,即因自卑而求超越。阿德勒的一生也是不断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一生。
在阿德勒看来,学校教育介于家庭和社会之间,是孩子成长和纠正家庭教育失误的关键场所。的确,当儿童走进学校时,其身上潜在的优点与缺点暴露无疑,于是,自卑感萌生,挫折感增强,自尊心受到伤害。这,将是孩子成长之路的障碍。此时,我们体会到在教育儿童的时候,要更多的敏锐的观察力和耐心,细微地体察儿童所处的环境,细心地思考矫正的方法。需要家长与老师及时沟通,交流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此进行相应的引导与帮助,使之形成与社会准则相一致的生活风格,从而实现自卑而超越!爱心加上教育艺术手法的运用,相信儿童会成长地更好。当自卑的儿童想超越自卑时,他就拥有了一种生活目标,他就会走向伟大、完善和优越,并不断超越自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