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的重要观点。音乐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潜移默化,以乐养德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音乐教育由于自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它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来表现,学生在这种音乐氛围中,逐步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如: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结合歌曲的感情和音乐形象,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讲述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斗争史,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自发的产生对祖国的责任感,懂得珍惜生活、珍惜时间、发奋学习,这实际上就是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课,学生主动地处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表现之中。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渴望,就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二、因势利导,以乐促心
音乐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完善人的个性品质,音乐教学能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产生幸福感、自豪感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能使人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保持鲜明的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
比如,在歌曲合唱、器乐合奏的训练中,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按“规范的节奏、协调的和声、交替的旋律、变化的音量、统一的音色”等方面,表达出优美、整齐的音乐。这样,能培养学生相互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团结心理素质的良好途径。
三、陶冶情感,以乐孕美
音乐教育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音乐以它独特的魅力——优美的音色、明快的节奏、亢奋的激情、丰富的思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课堂要充满艺术性、愉悦性,由于小学生有好动、可塑性大、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对美的形象感兴趣等特点,上好音乐课,就得抓住这些特点,使学生产生审美意识。例如,教《山谷静悄悄》这一课时,我根据歌词意境,把高山、大树、小溪流、小野兔、地质队叔叔等用彩色粉笔画到黑板上,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歌词,又让他们从鲜艳的色彩中去感受美。因此,利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学生不仅真实的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之美,而且在美的环境气氛中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的少年儿童。它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滋润着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并给他们的童年生活带来美好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