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青岛共青团调研奖——志愿者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和组织动员方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1-09-23 阅读次数:771
志愿者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和组织动员方式研究
 
    我们共青团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开展以来,得到了长足了发展,志愿者服务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积极倡导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志愿者服务的队伍、内容和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青年参加扶贫济困、医疗卫生、科技、环保等志愿服务1.8亿多人次,累计为社会提供了近56亿个小时的志愿服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超过了1400万人。目前,云南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40余所大中专院校全部建立了青年志愿者组织,各类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共有3200余个,青年志愿者总数达到了30余万人。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服务中形成的“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人与社会之间互相融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文化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舞台。
    总体来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有:
    一、青年志愿者以自身行动引领时代航标。
    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作用和影响是积极而健康的,对于发扬我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道德新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就成为我国各民族的主流价值取向,在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2003年,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战河中学支教的志愿者冯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青春奉献给西部,把希望的火种播撒给山区的贫困孩子。2004年,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明永村义务支教的青年志愿者马骅在志愿服务途中,因车祸不幸遇难。他情系西部,魂归藏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崇高的志愿精神。志愿精神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了先进的价值观念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云南省组织3000多名青年志愿者与未成年犯开展结对帮教志愿活动就是志愿精神的良好诠释。
    二、青年志愿者以实际行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十多年来,青年志愿者自愿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努力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协调和全面进步。青年志愿者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这对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社会资本构建和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具体的实践意义。参与志愿服务的广大青年在实践中既满足了个人的心理需求,又实现了道德提高,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志愿服务的丰富内容促进了全社会道德资源的构建和增长,实现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确立和发展。青年志愿者行动通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志愿服务的成效体现了优良传统和当代精神的融合,推动了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将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三、青年志愿者以行动塑造自己,成为谐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体现,是在实践中把青少年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的内容、任务、要求、规范等通过道德实践转化为个体道德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是青少年按照道德意识活动所达到的道德信念、道德境界、道德理想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完善他人、完善社会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有形活动”,促进了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寒暑假期间大中专院校的“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通过青年志愿者们走进社会、走进农村、走进工厂,了解群众,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学会道德价值判断,培养了坚定的道德信念。自2003年和2005年分别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云南省地方项目以来,数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同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勤奋学习,努力工作,默默奉献,赢得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赞誉,实现了老百姓得实惠、志愿者长才干、全社会树新风的良好局面。
    四、青年志愿者以行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青年志愿者行动能有效调动各方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城乡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初,云南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了“城乡共建新农村青年志愿者行动”。行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信息、生态、维权等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科技助农、文化助农、卫生助农、信息助农、法律助农等帮扶活动;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形式,发挥青联委员、青企协和青(乡)企协会员的作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诸如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发展、住宅改造和道路交通等实际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团结带领全省团员青年,形成了一支生机勃勃的建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