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音乐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和探索,“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如何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化成有效的教学实践”、“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成为我们音乐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一年级音乐课该怎么上?带着问题,怀着希望,我和孩子们共同开始了音乐课改实践的尝试。实验既是创新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更是升华过程。对我而言,感触最深的是:
一、关于教育理念
通过参加新课标的学习培训和近两个学期的课改实验,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新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展、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中所表述的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等全新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音乐教育的课程观。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作个性化的理解,教师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醒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
二、关于课堂
新课程改革给音乐课堂带来了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诠释,将音乐教育带入有阳光、有土壤的“松土式”教育,给学生一个宽松成长的环境,让他们成长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参天大树,或风姿绰约的柳树。
音乐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有效的、双向的、多向的互动交流。在教学中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任何一个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有尊严的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个性发展,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正确态度。如在课堂座位的编排上,针对不同需要进行组合排列,让学可以走出座位与同伴交流,为他们创设贴近生活、贴近自身体验的学习环境。根据新教材中“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三大模块的内容,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我设计了以游戏为主的“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学一学”、“猜一猜”、“编一编”、“演一演”、“比一比”、“评一评”等不同的教学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寓教与乐,寓教与美。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形成新课堂的雏型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身体动起来,情感动起来,思维动起来。这种“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身心自由地感受音乐,动情地表现音乐,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新课程观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音乐教育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喜爱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可以说,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来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新课标带给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变化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如在人音版第一册第4课《动物说话》单元中,我设计了“画一画”的游戏环节,让孩子们运用线条或图形表现他们对不同动物叫声的感受。每个孩子都动手,画出他们喜爱的动物叫声:( )—老虎、狮子;( )—小狗;( )—小猫;还有( )、( )、( )等各种图形谱,对孩子们的作品我都及时加以肯定,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大胆表现,体验成功的乐趣,从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关于教师
新课程观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已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不能再做学生思维的保姆,应给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将学生当作一个个生命个体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自主、主动地发展打好基础。
音乐体验是通过人的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人和音乐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内在的音乐感受。就学生而言,当他们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并且决定对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时,作为教师应该及时抓住时机,尽可能鼓励学生大胆去做、去想、去探索。面对新课标,面对新课堂,我感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除了加强学习外,已别无选择。以往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早已跟不上课改的步伐。
四、关于学生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交流情感。“教学互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走进课堂,在师生共创的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里,和教师、同学、教材对话,在对话中得以探究、感悟,深化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这是我在课改实验中的最新体会。因为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他们往往会把从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带到课堂上,孩子们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是最好的。如在欣赏第一册第一课《玩具兵进行曲》中,大部分孩子都能随着乐曲的节奏玩起了“士兵的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而有几个文静的女同学根本无动于衷,原来她们不喜欢“打仗”,与全身心投入到“战斗”中的孩子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怎么办呢?这时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可以让她们来当医生,我们打仗受伤了,请医生给我们包伤口”。多么富有想象力啊!音乐创造因其强调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孩子的灵感给了我启发,给了我深思。是的,为什么不能拓展思路,赋予教材更新的内涵呢?对孩子而言,将渴望得到更好的音乐体验注入他们的心灵,这是一种真真实实的享受。在新课堂里,我能时时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而孩子们在带给我一个又一个惊喜的同时,也带给我“将课改进行到底”的无比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