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加强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实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难点,亮在它真正触动了传统的知识至上的教育观,触及了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特别是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问题。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如何选题和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上存在较多的“盲点”。为此,我提供一个较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供同行参考指正。
《榆次城区交通拥挤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榆次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样式新颖、功能齐全的汽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可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也伴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增长而凸现出来,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同时也留下了安全隐患。上下学、上下班高峰期、周末节假日的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交通拥挤”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我们的建议,以使我们的城市交通更便捷,环境更美好。
二、课题活动的目的
1.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关注社会问题,关爱每一个鲜活生命。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走进生活、搜寻问题
活动开始自由组合分成了四个大组,在每个大组中又产生了四个小组,确定了大组长与小组长,组长带领各组成员,走进生活关注社会搜索问题。首先拟定了个人课题,然后讨论交流确定小组课题,再通过组内交流确定大组课题,大组确定的课题有:“如何让垃圾有个完美的归宿”,“建设绿色网吧”,“社区内是否应该禁止养宠物”,“榆次城区交通拥挤情况的调查与研究”等课题。
(二)集体讨论、确定课题
对各组产生的课题,我们在班内进行了讨论交流,各抒己见阐述了自己选择的理由之后组与组之间展开辩论,最终通过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有71%的学生通过“榆次城区交通拥挤情况的调查与研究”这一课题,于是这一课题便确立为我们班级的研究课题。
课题产生后,我们通过讨论交流,从六个角度对课题进行了全面阐述
1.从公民公德意识的角度论课题
交通拥挤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问题。究其原因,其固然是因为车辆多、人口密度大等社会原因,但每个公民的公德意识也是一个根本原因。许多家长在接送孩子上下学时,往往不按照规定停车一直要送到校门口,还乱停乱放车,有的在发生交通拥挤时,互不相让,这就与正常行驶的车辆发生冲突,造成更严重的拥挤。许多时候公民道德意识是能决定社会现状的,假如人人遵守交通规则,即使无法解决交通拥挤,也能将其大大改善,因此,从公民公德意识的角度看——交通拥挤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2.从生活的角度论课题
交通拥挤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同时也耽误了人们的时间,危及正常的秩序。据实际调查在上下班高峰期,学生回家少则浪费10分钟,多则可达半个小时,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呀!因此从生活的角度看——交通拥挤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3.从相关管理部门的角度论课题
榆次城区现在有很多所学校,由于家长乱停放车辆,使学校周围的交通状况很不乐观,交警队特别在学校门口派交警与协管员共同疏导学校上、下学高峰期的交通。城管局又在学校周边树立警示牌为学生的安全和路段畅通提供了相应的保障,但还是不能控制交通拥挤的发生。因此,从相关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交通拥挤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4.从人权的角度论课题
交通拥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不可避免的侵犯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交通一旦发生拥挤,就会侵犯人们的休息权、严重时侵犯生命健康权等多项权利。因此,从人权的角度看——交通拥挤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5.从交通安全的角度论课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交通压力日趋增大,交通拥挤的问题非常严重,交通事故也连续不断的发生,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同时危机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交通拥挤造成的一个个悲惨的事故是多么令人痛心!因此,从交通安全的角度看——交通拥挤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6.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角度论课题
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也拥有了自己的小汽车。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于是就拼命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名校,纵然“远隔千里”也无所谓。像五中、一中、二中和太行小学这些名校的学生就非常多,尽管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无疑会造成这些区域的人口密度增大,车流量增大,造成更大程度的交通拥挤。因此,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看——交通拥挤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三)走向社会、收集资料
确定研究课题之后,我们四大组以组为单位进行了分工,组内由组长负责展开研究讨论,共同制定采访计划和内容,以及考察的方案和重点,并利用活动时间和星期天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了调查采访。
活动内容如下:
1.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报刊、杂志、网络等)。
2.设计调查表深入居民区调查。调查:交通拥挤的时段、地段、原因、危害等。
3.实地考察拍照。
采访相关部门(交警部门、城建部门、教育部门、社区等)
交警部门采访
(四)整理资料、追溯原由
经一系列的调查发现,榆次的交通拥挤现象目前并不像繁华都市那样严重拥挤,严重的现象只发生在某地段(某条街、某路口、商业街、生活繁华带、学校大门口等)。某时段(上下学、上下班)。
拥堵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公民的公德意识与安全意识较差(如无证驾驶、酒后驾驶、随便停车、有冲突互不相让等)。
2.城市部分地方规划不合理。
3.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够完善。
4.机动车(特别私家车)增长速度过快。
5.校园出口单一。
6.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
(五)分析资料、提出见解
在收集整理资料后,我们着重对以下资料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榆次城区实际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政策进行了分析,内容如下:
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它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制定本法。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后,我们对以下条例进行了分析。
第二十一条:驾驶人驾驶机动车道路上行驶前,应当对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性能进行认真检查不得驾驶安全设施不全或机件不符合技术标准等具有安全隐患的机动车。
优点:为避免交通拥挤和交通事故作保障。
缺点:执行不便。
建议:在主干道路口设检测标志。
第三十一条: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道路从事非法交通活动。
优点:保证道路畅通无阻,利于交通。
缺点:规定过于笼统,不细致,执行中容易发生争执。
建议:细化条例,明确规定。
第三十六条:根据道路条件和通行需要,道路划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在道路中间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在道路两侧通行。
优点:将道路合理划分,保证通行顺利。
缺点:对于路面较窄,交通设施不齐全的道路来说,分车道很困难。
建议:出一部相关法律明确规定,让公民了解政府出台的政策。
第三十九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采取疏导、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遇有大型群众性活动、大范围施工的情况需要采取限制交通的措施或者做出与公众道路交通活动直接有关的决定,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告。
优点:让交通更便利,更不易堵塞。
缺点:可能造成部分群众出行不便。
建议:在居民区附近多设置一些出口。
第五十六条:机动车应当在规定地点停放。禁止在人行道上停放机动车;但是,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停车泊位除外。
在道路上临时停车的,不得妨碍其他车辆通行。
优点:避免了机动车停车造成的拥挤。
缺点:执行有限,有违规行为很难及时纠正。
建议:加大执法力度,增派巡警。
2、相关政策分析——榆次城区实际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地方政策
(1)公务车按车牌尾数出行。
看法:虽然此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为了缓解交通拥挤问题,但由于公务车只是众多车流中的很少很少一部分,对其进行限行根本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乘公务车出行的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
建议:取消公务车按车牌位数出行。倡导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由于榆次城区的面积并不是很大,人们出行不需要特别快捷的交通工具,于是公共交通和自行车交通便是首选。因此建议政府对这两种出行方式实行优惠政策,并多开设一些公共交通线。
(2)增派警力,疏通道路。
看法: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在我们每天上下学时都会看到有交警和协管员在疏导交通,维持正常的交通秩序,保证人们的交通安全。但此政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警力不可能分布满城区内的每一条街道。
建议:号召那些失去工作或退休在家的人们当交通协管员,协管他们居住附近地区的正常交通秩序,以缓解管理人手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对这些管理交通的人们进行一定的培训,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故与误解。
(3)道路特别拥挤处(如顺城街),应分时段限行。
看法:对这些道路会出现特别拥挤情况的路段实行分时段限行政策,虽然能够缓解拥挤的情况,但有时也会给人们出行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绕远路等)
建议:在实行分时段现行的政策的同时开通一些新路,实行分时分流的政策。同时改进限行路段的规划,尽量减少给人们带来的不便。
(4)修建桥梁。
看法:交通的日益拥挤,人们的出行越来越不便,政府不得不修建一些桥梁来缓解交通拥挤。如大同桥、安宁桥等。这不仅缓解了交通拥挤的现象,而且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
建议:经常对这些桥梁进行维修,保证它们发挥自己正常的作用。在桥附近增派警力,更大程度地发挥桥梁作用。
(六)制定方案、解决问题
根据对收集的相关资料和“现实拥堵”的成因的分析,我们分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制定了班级对交通拥挤问题的解决方案内容如下:
1.从我做起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公德、责任、安全意识。
2.建议城建局:
1)规划拓宽狭窄的道路。
2)开设快捷公交车专用车道,防止公交车在行驶途中遇堵。
3)在繁华地带架设天桥,铺设轻轨,为将来发展奠基。
3.建议交警部门:
1)在拥挤地段,增派交通协管员缓解拥挤。
2)加大宣传交通安全的力度。
3)加强管理力度。
4.建议教育部门:
1)协调将“错时制”上下学落实到位。
2)在学校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课程。
3)改善某些学校大门的出口。
5建议政府部门:
适当提高汽油燃油税。
另外我们还计划向有关部门提交我们讨论制定的具体方案建议以便更快的还群众一个舒适安全的城市生活。
(七)行动计划、展示听证
在确定班级方案后,我们分组讨论交流编制了行动计划,交流的问题如下
(1)反映的问题是什么?
(2)准备向什么部门反映问题?
(3)以什么样的形式反映?
(4)在反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如何解决?
(5)如何让反对者从对立走向合作等?
待问题达成共识后,我们以组为单位分头行动,经过多次“出征”达到良好效果,为听证会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听证会上我们邀请了城建部门、交警部门、教育部门、社会团体、人大代表、政协代表、社区代表、学校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展示了我们的研究成果(收集整理的资料、编制的班级政策、制作的演示展板、撰写的心得体会、论文等)通过陈述、答辩,使听证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四、课题研究的反思
活动到此告一段落,但我们的心仍然沉浸其中。我们想,只有这样探索性的研究才可以锻炼一个人适应当今社会的能力。从选择课题开始就锻炼了我们挖掘社会问题的能力;到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锻炼了我们采访、口语交际以及统计的能力;开展讨论交流培养了我们的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制作版面提高了我们审美选材的能力;解说则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五中开展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受益很多。不仅培养了各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对未来步入社会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争辩,互相探讨,提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能力,更是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在研究中同学们之间的友情得以加固,师生间的关系得以融洽,气氛升至沸点。在任何人看来,都会迸发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我们庆幸,我们在五中能拥有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坚信我们会矢志不渝的走下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学习、参与、体验、感悟、提升。不得不说,公民教育教育了我们,教育了每一位初中生!使我们懂得了如何关注社会、关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