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很重要。“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创造始于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可分为难解之疑、求异之疑、创新之疑等几个不同层面。对一些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却出现与下面例子相似的问题。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到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负责接待的上海教育科学院安排一所著名高中有影响的特级教师为他们开了一堂物理课。课堂上,教学双边活动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有素,时间安排恰当。讲完课后,中国的教师不禁鼓起了掌。奇怪的是,美国教育学家一点表情都没有。这是为什么?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感觉到,当学生提出了与教师不同看法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如果确实闪耀着创新的思想火花,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
一、用发展观点精心“设计问题”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
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是小学生获得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社会知识能力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近几年教学实践证明:必须开放课本教材,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品德社会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一些过时内容,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节课中 ,交通信号、交通设施等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社会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再如:在上《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节课,教师可围绕“带来的思考”这样小主题,根据学生课前调查,当前交通拥堵等情况,结合学生提出的海淀区玉泉路大中电子城十字路口存在信号灯指示不明确问题。(东西方向绿灯行走时,左转和直行同时行进,左转和直行交*造成拥堵。)我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建议。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知道现实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开拓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用自己智慧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问题意识”平台,让学生敢问
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实践证明,构建“问题意识”平台,让学生敢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有“师道尊严”的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教师教育理念有待提高的原因。由教育专家最新研究发现,从中小学生调查当中,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课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小学生只占13.3%;而初中生、高中生少之更少,只占5.7%、2.9%。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同学们的嘲笑。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首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小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平和环境。
二十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生只有在平和的气氛中,才能获得最优表现。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二)开放“提问”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我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美丽的生命》—课中,让学生在自带的动物(蚂蚁、青蛙、乌龟、小白兔、小鸟、小鸡、小幼猫等)植物(各种花)中,用自带梳子、喷壶、松土的小耙子等工具亲自呵护动、植物,感悟生命美丽。在感悟活动中,学生可以不举手随时发言。从学生七嘴八舌提出和回答问题的“嘈杂”声中,你会感到有一股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在涌动。提倡学生“出声说”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激活学生的即时思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三)创设广阔空间——让学生要问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品德与社会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品德与社会课,大部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为学生描绘的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情境图,就是品德与社会课通往生活的窗口。远在天边的南极,近在眼前的大海;有孩子熟知的今日,也有逝去已久的历史;中国的、世界的开放的画面,开放的问题,让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品德与社会课,愿意在世界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节课,同学们从近几年北京道路发展的变化,创设许多迎奥运的美好情景,我在此基础上又增设了“向首都交通民警进一言”的活动。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道路满足不了车辆发展需要的”,“部分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交通标识不清,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汽车的发展过快会影响环境问题”等等进行展开分组讨论。有的同学还通过家长、上网、亲友寻找答案,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当学生发现海淀区玉泉路口直行与转弯车辆容易发生拥堵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个问题好解决!我提议:在这个路口多增加一个左转弯信号灯”。在学生热烈讨论中,营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了他们要主动地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想探索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能感受到其中的含义。后一位学生还留下了一个问题:“置于问题口袋内,领引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前进。
生活离不开品德与社会课内容,品德与社会课更离不开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提出一些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而且也能养成自觉提问的好习惯。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江山多娇》这课中,在学习我国地形分布特点时,先让他们互相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析的”?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特别设计了小的“立体地形图”让学生触摸亲身体验感悟。学生们在积极讨论、交流、感悟中得出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分布特点。学生讨论交流中,方法正确,思路清晰。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接下来,我又和学生一起研究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对于发展我国多种经济,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当我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时,五年三班邓子元同学大声说:“老师,我觉得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咱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我示意他解释一下他的发现。他说:“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等”说得多好呀,邓子元把品德与社会课知识真正联系到生活实际中。在意外的同时,我充分肯定了他提出的问题:“邓子元想得真周到,他能够结合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考虑社会问题,真了不起,值得我们学习。”
(四)尊重小学生劳动。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如:我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江山多娇》—课中,讲到我国地形、地貌时,学生提出长江洪水泛滥、山地易出现地震,给人们带来灾难。当时引起不少学生的兴趣。教师立即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思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情感的崇高品质。教师把学生渐渐地引入到本课主题中,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