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过去的思品教材都是把德育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东西进行灌输,内容往往是高姿态的,呈现的事例大多是英雄伟人的事例。教材中德育口号很响,和时代挂钩、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轨的内容却涉及的很少,这就使课堂教学缺乏亲和力。因此,我校开展了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子课题研究,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是运用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有效实验,是推动品社课堂教学向焕发孩子生命意义的课堂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整合教材,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顺应儿童在课程中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需求,满足学生更好生活的愿望,力求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行之有效的品德与社会社课堂教学新模式,促使师生共同发展、共创精彩。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落实新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建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和教材观,凸现教育的民主、平等性和人文情怀。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儿童既会做人,又会做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设一种民主、开放、高效的课堂文化状态,探索出一种适合品社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提高教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课堂驾驭能力,最终获得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经验。
四、理论依据
1、立足课堂,让“品德与社会”生根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品德与社会”教育话题。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人人都平等》一课时,教师可有意识的给学生做一个不公平的行为,引发出关于不平等的话题,从而引起学生们对不平等问题更多的关注。展开讨论,进行深入辨析,从而增强学生的品德意识。
2、影视熏陶,让“品德与社会”进入学生心灵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影视这种多纬度、立体化的传模式越来越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媒体,抛开空洞的说教,让“品德与社会”走入学生的心灵。
3、阅读经典,发挥激励作用
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从小读经典名著,可以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还能多接触一些社会知识,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这些不朽的经典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4、走进生活,促进品德的形成
在教学的内容上,教师一定要注重反映学生的社会实践、生活实际,每一个学习主题,都尽可能的选择典型又真实的生活实例,通过各种渠道,还原学生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通过体验、辨析和感悟,对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变灌输式教育为体验式教育,从而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5、抓住契机,创设“品德与社会”教育情境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因此教师要结合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开展品德与社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
6、特长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正确进行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兴趣,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主题队会,交流完美品德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队会为形式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让学生自己策划、组织、举行品德教育主题队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彼此交流看法和感受,交流完美品德,让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四、研究内容
1.对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研究,即运用信息技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与整合的成果如何与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学生学习状态的融合。
2.如何进行教与学的策略研究,并总结出“了解--顺应--满足--提升”的品社课堂教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