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发表时间:2011-10-08 阅读次数:706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仑美奂。”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想到:学生是天真可爱的,有灵性有梦想;学生是独立自尊的,渴望认可追求公平;学生是稚嫩脆弱的,有错误有失败;学生是坚强的,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李希贵老师说的好:“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教育应该就象农民种地,农民从来不强迫庄稼按照一个模式生长——因为他们知道那样做肯定是徒劳无意义的,他们只是勤勉地浇水、施肥、喷洒农药,为每一颗庄稼按照自己的方式尽情地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于是,他们在秋天才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收获。”是啊,只要我们不再用单一的学习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自由呼吸。“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也许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价值取向,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课程热爱学习的开始。如果通过我们的辛勤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我们作教师的该有多么欣慰多么自豪呀。
    李希贵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智慧与信念的结晶。他的思想从学校中来,从教师中来,从学生中来,从教学实际中来。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老师逐渐生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信念和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在书中,李希贵老师曾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李希贵老师叙述的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教育故事,甚至是一些极为琐碎的教育细节,但仔细品味这些故事、这些细节,我不由惊叹其内涵的深刻:把校训“股份制”,经历了全校征集校训释文、给校训找100条理由等一系列过程,看似小题大做,但活动过程中,校训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内化为学校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取消专人排自行车,平时规范写字等,在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中塑造着孩子的品格修养和气质。
    通过“有点落叶怕什么?”“一个苹果 +一个梨子=? ”的故事,给我很大启示。我们一贯奉行的、习以为常的管理机制,班级的每一项检查评比、月总结、周通报,大事小事都和班级管理挂钩,使教师们压力很大。教师们把这些压力传达给孩子们,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影响了孩子们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孩子们在学校不能自由的、无忧无虑的呼吸。李老师善于从细节中找出问题的症结,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管理机制。而把提高班级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校风,为学生创造充满成长气息的精神家园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首要条件。学校的管理机制变了,教师们也变得宽容起来,师生关系融洽、教育的效果反而好了。李老师说得好: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
    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绝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