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新课程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从小学至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次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显著特征。新的评价观念必然引起评价方式的变革。目前,新的评价方式正在积极的实验之中,广大教师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将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评价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从中国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适应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通过新的教材编写审定管理办法,促进教材多样化,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课程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教研员和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纲要》精神实质,以《纲要》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
《纲要》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展现了21世纪新课程的美好前景。我们相信,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实现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宏伟目标将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