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体会
24中 杨凌云
很多年前,我读过尹建莉的那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对其中家庭教育的一些观点和做法颇为认同。那时作为一个新手妈妈,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束手无策,从中得以破解。
尹建莉的这一本《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依然是实例式的叙事结构。文中毫不留情地将利剑划破长空,直指当下的种种教育弊端和观念误区,勇敢地大声说出来,满怀悲悯地逐条例证剖析,真诚而又具体地给予建议和指导,写得酣畅淋漓又充满温情,读毕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孩子,是大自然赐予每一个家庭最珍贵的礼物,不论他(她)原本是什么样子的,都理应得到善待和关爱。正是作者这种饱含着人文情怀的教育观,有着对生命、对孩子的敬畏和关爱,才能够以同理心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个中观点和对策深入人心、令人信服。在边读边悟边思索的过程里,我的思维和意识也不断在更新、升级,并抵达彼岸……
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尹建莉提出:“一个儿童的成长,任务很多,如认知与情感的发育,道德与公民性的成长,个性与社会性的协调,健康与安全意识,艺术与审美品位,兴趣与学业平衡等等。这些需要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合力完成。” “儿童的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发育主要经由家庭来实现,社会性和认知发展等方面则主要通过学校来完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相辅相成。比如一个孩子,他在学校哪怕仅仅是和同学打一场篮球,除了表面上的碰撞和冲突,更多地领略到的是竞争、合作、角色、关心、帮助、接纳等意识,这些体验是家庭教育难以孤立地给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各自的任务和目标,二者必须相辅相成。相对于学校,家庭教育的早期启蒙和培养熏陶更为重要。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儿,把孩子的发展拱手推给学校,自己不成长、不发展、不提升,却只要求孩子好好发展的家长,是不负责任的。
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业”在诸多任务里是居于其次的,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学业”上,却忽略了其它几项更为重要的部分…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学业优秀的或者一般的或者厌学的病态的孩子……
她同时还告诉我们:“成年人的责任则是不打扰孩子的自我发展,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孩子一些助推力——即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呵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这些教育学上恒定的真理,正是发掘儿童内在潜力、成全他未来竞争力的最简单最重要的手段。”我们都心知肚明,孩童时期的成长经历对一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么深远且不可逆转。它会毫无保留地一丝一毫渗透进成年以后的生活中,成为一种看不到摸不着却摆脱不掉的东西。自从一个孩子降生起,父母也开始了自己的新生,在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探索中共同成长,在悉心照料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各种信号慢慢的越来越了解孩子的需求。爱和信任建立起的亲密感,是最有效的育儿技巧。给孩子生命中最美的馈赠,是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积蓄越来越多的正能量,既可以赏遍世间美景,也有能力去披荆斩棘,走好自己脚下的每一步。
弗洛姆说过:“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这句话适用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恋人关系等。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没有太多的教条和琐碎的管制,都是在亲切的相处中为对方留下自主的空间,允许对方按他自己的愿望去做事,允许他做得不够好而较少苛刻。对孩子,更是如此,首先要让他拥有自由的人格,在犯错和纠错中形成自我成长的意识,进而才会有自我约束力;被管制被强迫地去成长,丧失了自我成长的动力,最终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对抗中沉默下去了……
既然我们都不是完美的大人,就不要强求孩子成为一个完美小孩。事无巨细,谁又能做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呢?对孩子,若能常怀包容之心,少一点苛责,待他长大成人之后,对待任何人任何事,也都会以一颗包容心平和以待。让孩子能够自由呼吸的教育,才能催生出孩子内在的成长机制。紧紧的捆绑和约束,似乎更能激化孩子的反叛和打破束缚的源动力。不过多限制、减少干涉,才能给孩子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
所以,道法自然,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长时间表,不扰乱孩子成长的步伐和规律,是为人父母最该坚守的原则。不拔苗助长,不急功近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卫纯真童年,让孩子有自由度、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