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教育文摘》,《聊聊“懒”课》这篇文章使我感触颇深。在读到这篇文章以前,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要想教好学生你就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经历都要放在学生的身上。直到读到《聊聊“懒课”》,我才意识到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低效。
“懒”老师能否带出好学生,关键看你是否“懒”得用心。李成良老师可以不带课本,没有书面教案,很少甚至不布置课外作业。但透过这些现象,我们看到得却是非常用心得李老师。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事项,他比别人做得更未具体与透彻。如通常意义上得熟悉教材,驾驭教材,他却做到了熟背每一本教材,熟做每一道习题;通常意义上得了解学生,他却做到了书记每一位学生;通常意义上得“分层教学,区别对待”,他却做到了每堂课利用独立作业时间进行课内补课;通常意义上得减少课外作业他却做到了不布置回家作业……
所以,李成良老师所谓的“懒”,并非真正的“懒”,而是“懒”到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对教师本身而言,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有个记者问一位刚刚上完公开课的特级教师:“你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特级教师说:“我只是在上课前十几分钟才知道我所要教学的内容,要问我准备了多长时间,我是用一生的时间准备一堂课。”李成良的“懒”也何尝不是如此呢?正因为他能熟背每一册教材,熟做每一道习题,熟记每一个学生,烂熟于心,才能有底气;正因为他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结构,才赢得了高效的课堂。
不带课本,不带教案,不压作业,这“三不”之课“影响力”所致,必是课堂淡雅和润的气氛,必是学生纵情恣意的雀跃,更是师生互动抛砖引玉的愉悦。这正如同样的荤素材料,使它成为美味佳肴,里边配方设置,下锅程序,火候把握,是大有讲究的。这上课的“艺”,显现的效应奇妙就在这里。魏书生离开课堂数个月,他的学生照样为他拿出好成绩。好教师,异曲同工,绝招都在“放”,而不在管、卡、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如此,讲台亦然。李成良老师的“懒”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它是要“嘀咕”了无数的教案“心记”后才不要“笔记”的,它是要阅历了无数“本本”,穿透了本本的每个细胞后,才舍了“本本”的。他这“懒”字下面盖着的是一个厚重的“实”。其实,科学的规律是内在的,始终如一的。正如李成良的绝招,在专家眼里,也是“普通手法”,这才是功夫的真谛。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备课开始就开始,目标不明确,抓不住重点。课堂教学上更是想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告诉学生。往往这样却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大的收获。读了《聊聊“懒课”》让我意思到,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必须建立高效的课堂。而建立高效的课堂又必须做到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在教学上还要实在,花架子不是必须的,也就是“教学要想播种芝麻一样,踩得实实的才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将以李成良老师作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真正做到防患未然,绝不要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