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风光秀美,万千景象,美不胜收。大自然旖旎的风光,祖国的壮丽山河,让无数诗人诗兴勃发。把我们带进了唐宋词人的历史故事,带入了现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细心品读,用心感悟,今天的"文学沙龙"一幅幅祖国壮丽河山的画卷即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田慧:
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养育了炎黄子孙,孕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古诗词中的长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杜甫《旅夜抒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唯见长江天际流”,不仅是眼见之景,还包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和对扬州繁华的向往。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姜冕:
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天地间悬挂着的歌,她从岩壁上飞泻而下,直扑山谷,她用动人的歌咙谱写了了天地间的雄壮的乐章……
我们赞美瀑布!我们赏析瀑布!让我们沉醉在瀑布的舞姿、訇然作响的喧嚣里……
让我们先来感受诗仙李白笔下的瀑布,那瀑布在他生花的笔下,凝成了诗词长廊里磅礴的乐章……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庐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上面的这首诗里,李白用大手笔描绘出了瀑布的背景、形态,展现了瀑布的动态美,更可贵的是,他用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把庐山瀑布的壮观雄美展现在了世世代代人的心间。
《望庐山瀑布》赏析。
联系诗中的“遥看”来理解,正因为是远看,所以瀑布就好像静止不动似的;“挂”字突出了山崖的陡峭,突出了瀑布的笔直;联系诗人喜悦的心情来理解。诗人把看到的瀑布用眼睛拍成了一幅画,珍藏在记忆里,“挂”在了心里,一个挂字,把眼前的瀑布凝成了一幅不动的山水画啊!这是对瀑布的静态的描写。
找到诗中和“挂”字相呼应的词语,“直”字它突出了瀑布的笔直,联系“飞流直下”理解瀑布是直泻而下,速度之快。这一句是写诗人在近处仰望瀑布,对瀑布进行动态描写,写出了瀑布的非凡气势!
“挂”字写出了瀑布的静态,而“直”字又把瀑布写了瀑布的动态。诗人写诗,精雕细琢,所以诗中的每一个字就像是一粒粒的珍珠,闪烁着光芒,所以优秀的诗篇能够流传千古。
刘伟:
用眼睛可以赏瀑布,但瀑布给我们的感觉应该是全方位的,我们应该调动我们所有的感官去品味瀑布的形与声。
让我们用耳来倾听瀑布
瀑布
叶圣陶
还没看到瀑布,
先听到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
这是叶圣陶老先生的诗,诗中写了远处听瀑布,那瀑布的声音像松涛阵阵,如浪吻沙滩,这声音是轻柔的声音,是醉人的呢喃。
黄果树瀑布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剩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瀑布从岩壁上下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坐在瀑布的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再来让我们感受瀑布的形态美
1、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黄果树瀑布》
2、山路忽然一转,
我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好伟大啊,
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3、由于山谷高低不平,山坡与山坡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而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银花盛开,蔚为壮观。
大家熟悉的与泰山有关的课文如:《挑山工》《登泰山记》《雨中登泰山》,
刘翔:
其实李白、陆机等都写诗赞颂过泰山。泰山文化承载了千年文化。
泰山与中华历史文化
泰山:山形高大,如佛似坐形态,全山如鹰式坐北向南完全展开,112座山峰无杂山地貌,独拥一峰。海拔1545米,且山下基准海拔100余米,相对高差1400多米,周边多省无高峰,且他处的海拔基准是地理学第二阶梯,本身比沿海高。所以泰山平地起雄峰,由显雄伟高大。且站在山顶,周围无高山相近,山高极顶我为峰,登泰山而小天下,感慨一览众山小。
1)泰山,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宗岳,五岳之首,五岳独尊,中华第一山。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号称“天下第一山”,万代景仰,享有国山之誉。泰山脚下泰安城,即是帝王命名:泰山安,四海皆安,国泰民安“泰山”古称“东岳”,为中华五岳之首,在世界上,它可作为中华文化和文明的表征物,为世人所熟知。泰山是联合国世界山地年中选出的"中华十大名山之首". 香港文史地科学界共同评选:国山-泰山
2)泰山,论高、论大,它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不上数,就是在五岳之中也仅排位第三,居中间地位,论方位,泰山在东,故称东岳。按中国传统,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中”是“中心”、“中央”所在,是至尊、至要的位置。东、西、南、北为四边,居次要地位。然而泰山在人们心目中,却占有众山的至高、至大、至重、至尊的地位。这种违背常识的传统观念是怎样形成的?除了从文化方面是找不到解释的。历代皇帝凡大功告成者,带各国使节,登临泰山,祭祖告天,祈祷国泰民安,历代皇帝不到者皆派钦差和各地区使节前来告祭。台湾民间每年祭孔和泰山。日本韩国游客更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登临泰山。 日韩东南亚,港台地区,世界华人街皆有的泰山石敢当信仰的发源地。
3)封禅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仪式。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 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于天,且国泰民安才有资格封禅泰山。绵延几千年的泰山封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着对泰山神灵的极端崇拜和有着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观。
2)但是,一般帝王还没有资格封禅,一定要受命于天,奄有四海,致天下太平者才有资格。这么隆重的封禅祭仪,在五岳之中,人们不选择最高的北岳恒山和居中心尊位的嵩山,而选择东边中等高度的泰山,除了泰山坐落的位置海拔起点低而相对高度较高,由华北平原望去突兀雄伟之外,最主要的是海岱之间,民族聚居,文化发达,长期居住在泰山一带的人们,以为泰山最高,上可通天。因此,登上泰山之顶,筑坛祭天,与皇天通话,报天之功,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祭地,报地之功。
既然泰山上可通天,下可通地,于是就成了代表天地主生主死之神。人死魂归泰山的传统习俗,又是泰山一带为古民族聚居、文化发达先进,居全国中心地位的一个佐证。
3)泰山一带为中华原始民族的文化中心,据文献记载为传说时代,据考古发掘为新石器时代已无问题。因为有大汶口文化和传说的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等封禅泰山的丰富资料为证。但是否至此为止,似乎还可上推。因为管仲说的72家中,可记得的12家,那不记得的60家不可能都在无怀氏以后。特别是孔子说,古代易姓而王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可得而数者万数也。”(《史记·封禅书》正义引《韩涛外传》)这里透露给我们一个信息,泰山封禅不是始于无怀氏,而是更早。早到什么时间,无从查考。但据有史记载的秦始皇至宋真宗1200余年间有8帝14次封禅泰山,大体约85——150年有一人次。我们不说那“万数”需多少年,只说70余家,也需万年左右。
崔媛青:
南京秦淮河,它那旖旎的风光,尤其是它那蕴含历代兴亡的史迹,历来就是许多骚人墨客歌咏凭吊的场所。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把对秦淮美景的抒写与对时局的深沉感慨结合了起来。到了清代,孔尚任作传奇《桃花扇》,更是极写秦淮河笙歌繁华的气象和国破家亡的惨景。因此人们神往秦淮河,正如朱自清文中所说的那样,不仅是因为它那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美景,实在是有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这使我想起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多年前,朱自清和俞平伯这对当时还是风华正茂的年轻朋友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文章充满着诗情画意。他们写桨声:“寂寞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密匝匝的绮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饧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将嫌它多事,更哪里论到哀嘶。”(俞平伯)他们写灯影:“这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朱自清)昏黄的灯影,寂寞的桨声,衬托着两颗带点醉意的年轻的心,在逐渐暗淡下去的秦淮河的苍茫暮色中,平添了一层朦胧的神秘的色彩。听远处画舫上传来的萧声、琴声、卖唱人的歌声,时时摇荡着年轻的心。朱自清说:“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我于是憧憬着贴耳的妙音了。”他希望自己找一个歌女。俞平伯也想听歌,并承认是“欲的胎动”,“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相,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好一个“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年轻的心是多么坦率呵。朱自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这并不妨碍他写《荷塘月色》那样漂亮的散文;俞平伯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也同样不妨碍他写《冬夜》那样纯真的诗篇。这是因为,无论是散文家写诗还是诗人写散文,有一点相同:他们都是以富有个人风格的形式表现了真,表现了蕴藏在作家心底的感情的内美。
无论是北方风雪,还是南方山水;无论是雄阔大漠,还是小桥流水;无论是雄伟的山峰、广袤的原野,还是欢快的瀑布、深沉的海洋,无论是南疆北国,还是塞外田园;到处都有美丽可爱的风光,到处都充满着诗情画意。下面就是宋媛老师和朱玺婵老师带来的她们对田园诗和边塞诗的感悟。
宋媛: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歌善于捕捉景物的形象特征,并熔诗歌、绘画、音乐于一炉,构成独到的意境。
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整首诗犹如从一个定点拍摄出来的照片,这个定点就是“柴门外”。诗人以此为立足点,游目驰骋,广摄四旁,剪辑了寒山、秋水、落日、暮蝉、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再剪接入诗人与裴迪两个隐士活动的特写镜头,组合成一幅墨色清淡、悠远静谧的辋川秋日黄昏图。这种经营位置的功夫是深得画理的。
又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作者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在前八句中罗列了许多农村生活中的个别迹象,看上去似乎很散乱,但是第九句中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串起来了,组成一幅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
还有他的《使至塞上》,全篇气势磅礴,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写景尤为壮丽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说出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朱玺婵: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保留下来的有四百多首,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这些诗艺术成就很高。《渭川田家》、《终南山》、《山居秋暝》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歌善于捕捉景物的形象特征,并熔诗歌、绘画、音乐于一炉,构成独到的意境。特别是他的《使至塞上》,全篇气势磅礴,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写景尤为壮丽 。《出塞行》的“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气势也很开阔。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说出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老师们通过阅读,学习、欣赏了大量写景的诗歌美文,对祖国山河的壮丽 和语言文字的表达之美 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和丰富的积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教会孩子们写出他们眼中的美景呢?下面请齐老师谈谈他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齐瑞芬
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学习、欣赏了大量写景的诗歌美文,他们对祖国山河的壮丽和语言文字的表达之美 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和丰富的积累。那么接下来,让孩子写出他们眼中的美景 自然就成为一种需要。在这里,我就本学期六年级的一次写景文习作,来谈谈我的做法。
这次习作的题目是《这里的景色真美》。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例文,要求学生掌握生动、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2.能有顺序地观察、描写一处景物,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努力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习作之前,我让学生作了如下准备:
1.反复诵读第一单元的课文《三亚落日》,把自己最喜欢的片断或句子积累起来。
2.要求学生利用周末与家人一起 外出游玩,用相机或画笔,拍下或画下自己认为最美丽或最喜欢的景色,并认真观察这处景色。
设计意图: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本设计要求学生和家人一起走出户外,并利用照相机和画笔把自己认为美的景物记录下来。这就为学生的习作训练做好了生活积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例文《三亚落日》,明确本文的写景要领——
1、描写景物有序:课文第三自然段侧重描写了落日的光亮和颜色,第四自然段则描写了落日的变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无声地入水”。
2、景物描写具体:颜色:红扑扑、赤朱丹彤、金红一色等;形状:无数夺目的亮点、热烈一片、“大红灯笼”等。
3、表现手法多样: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多处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法来描写景物。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
充分运用《三亚落日》这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注重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通过重温课文写作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下一个环节,让学生展示拍下或画下的作品,填写表格,写出美景,写出这处美景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这里让学生根据表格的提示进行回忆、填写,能帮助学生明确重点,理清思路,集中精力写出自己最喜欢的景物,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我最喜欢的一处景物 |
按什么顺序 |
|
有什么特点 |
|
我的感受 |
|
写完之后小组交流。
在学生交流完自己的习作之后,我为学生出示了自己写的一段下水文。一起评议、欣赏,重点说一说:文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其中什么内容把你吸引住了?哪些词句写得好?
“小组交流”及老师下水文的欣赏,既能在一个更大的层面上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又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能独立尝试运用写景的方法。
师生共同评议之后,让学生按要求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学会评析和修改是习作教学中两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本设计以具体的例文,引导学生评析作品,以具体的步骤,指导学生如何修改。这就为学生的评析、修改提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最后,把修改好的作文誊抄在循环日记本上,全班展示,赏析共享。
这次习作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全班半数以上的学生作文达优秀等级。
于丽霞:
游《大明湖》时,见湖中一中心亭,忽然想起苏轼的《行香子》,一时兴起,来个狗尾续貂,各位见笑了。
行香子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荷点烟汀。(苏轼)画舫拨浪,形逍遥,也醉心。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苏轼)更如梦,相伴和音。秋色朦胧,只做春意。但做青春,莫空负,无限景。
今天的文学沙龙,让我们每个人都心潮澎湃,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最后,请欣赏全体语文老师朗诵的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