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写作的结构程序可分为六个步骤:
目标设计——创设情境——观察体验——构思拟题——自由表达、真情实感——写作修改。
1、 目标设计。生活写作要有目标,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这就需要师生共同设计写作目标。要写什么样的文章,反映什么样的事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都要有一定的写作目标。目标设计是写作的方向。我们应重视学生的生活写作目标的选择。设计好他们写作的方向,写什么要明确。
2、创设情境。创设情境要更好地体现目标设计的思想,使生活写作更富有情趣的写作内容。为了生活写作的需要,教师不妨创设、开展一些学生所喜爱的活动情境,如讲故事比赛、智力大比拼游戏、生活自理赛、体育单项比赛、绘画赛等。创设生活写作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各显神通,动脑、动手操作,在参与中他们有了更多的感受和发现。
3、观察体验。观察体验是生活写作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的指导性观察体验,学生往往会在老师的提醒下更注意一些需要写作的焦点、亮点,和要选择的重点材料。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则必须时时刻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发现,在生活中获得感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焕发出生活的光彩。
4、构思拟题。构思是对生活写作进行观察体验后,对文章内容思想打腹稿。也就是要任何选择材料,安排材料,把观察体验、感悟到的素材进行梳理、建构。题目是作文的灵魂,学生由于有前面的生活体验,可以比较容易地选择自己喜欢、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的某一题材,并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拟题作自由表达
5、自由表达,真情实感。自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精髓,是生活写作的思想灵魂,是表达学生对生活感悟、体验的具体体现。教师要充分地、无拘无束地让学生尽情倾诉。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其童真、童心、童趣,让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作文,在生活中思索,激起学生有话想说、有事想叙、有情想抒的欲望。用学生手中的笔写出富有情趣、富有时代气息、富有生活气味的文章,把习作变为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
实施策略一、创设情境,观察生活,注重体验——营造生活作文的“三环境”,让作文与生活紧密相融
生活化写作教学是一种在现实生活大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着眼于人的社会化发展。不同的生活背景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生活写作是对生活的描述、反馈、再现,生活写作是以生活感受、视角(体验、经历、观察)触发学生的联想和艺术再现、艺术表达,并由学生自由命题来自由表达的写作。
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家庭、学校、社会中寻找新题材,引导他们认识生活,加深感受,为习作打下好基础。
(一)细致观察,感受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幸福家庭的孩子,他们大多热情、纯真、善良、乐于助人、有同情心,所以,在生活作文指导的过程中,选取学生典型的家庭生活情景,确定具体的场景和观察的顺序,引领他们回到家庭生活的小天地里去观察和思考,进入“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的“为情而作”的境界中去,使他们感知家庭生活的真、善、美,用爱心去感知家庭生活。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在家里的学习内容是丰富的,但劳动实践机会是缺少的,这是普遍的现象,使孩子们感受不到家庭生活的艰辛,写起有关家庭生活的作文极其枯燥,“妈妈做什么,爸爸怎么么做……”为此我们可以把家庭环境建设作为每次活动的一项必备内容。然后经常布置学生一些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整理房间、购物、烧饭……劳动难度由易到难,并且让他们多写一些类似内容的日记及作文。再要求学生进行有关亲人的爱、家庭劳动的乐趣、生活情趣以及自己的小天地等方面的练笔。写家里亲人的有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写家里发生的事。
(二)参与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句话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文章是生活的再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是校园习作的源泉,是创新的“引子”。
在校园生活里,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诗意的校园环境,这些学生熟悉而又感到亲切的校园生活情境,给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校园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无小事,事事存教育”。如每天一句话教育,我们每天在校门口书写一条公益用语,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有:“欣赏别人也是一种才能!”、“注意安全,因为只有生命是你自己的!”、“我快乐、我开心,我是灿烂的红领巾!”、“学会倾听,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生活作文指导的过程中,除了认真组织学生享受常规的校园生活外,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选取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情趣性的情景,结合作文训练要求以及学校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尽量利用校园里的一切活动,调动学生去描绘生活,赞美生活,如写《春天的校园》、《秋天一角》,组织学生集体观察与学生自由观察相结合,赞美校园的美景,表达小主人的自豪感;引领学生去发现身边美好的人和事。
(三)组织实践,体验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环境,适时地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物质文明建设成果,科技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生活场面的沸腾… …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这些都能使学生激动不已。
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活动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使作文教学尽量贴近生活。如社会调查、野外郊游、收集剪报……选取一些有典型意义的画面,纳入生活作文的范畴,引领学生用心去观察,去描绘、去体验,把学生带入到生活中去。如组织学生逛超市,响应治理软环境的号召:做街道美容师,参加家乡劳动等社会活动。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情感有了积蓄,从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进入描绘社会生活情境作文中去。还应该尽可能的把学生引进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尽情享受,激发学生把生活中的这些美感染给别人。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体验就能唤醒、激活学生的习作之泉,只有让学生的习作之泉充满活力,学生的笔才能谱写出动人的诗篇!
实施策略二:自主选择,有感而发,放飞心灵——奏响作文指导的“三部曲”,让作文与生活互相优化
生活又是多姿多彩、日新月异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大世界。同学老师、操场教室,父母兄妹、住行衣食,媒体舆论、街巷田野……童心所及,处处皆文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想象所至,下笔可成文。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诚然,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生活体验是作文教学的起始点,而学生生活实践的园地——应该立足于作文课堂。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要真正赋予作文课堂生活意义的重要手段。
(一) 习作与活动同步——拓宽习作渠道
新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我们将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首先立足生活,摒弃了从范文到范文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当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用心体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喜好,努力在开阔学生习作思路和启发学生创新意表达上下功夫,指导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话的意思为中心。在习作的时间、空间、任务上多些自由,多些弹性,多些观察、体验、感悟、构思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发挥,放手写作,畅所欲言的表达。不限内容、体才、篇幅,只要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或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真实情感,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的作文。
(二)文体与语体并重——激发习作情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莫始于言,莫深于义。”这就告诉我们,写文章没有“情”这个根本,那它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外,要使读者得到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感情的共鸣,“莫先于情”,必须从“情”的投入作为最先决的条件。
在让学生走向生活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就必然或多或少地与人进行交往,教会学生在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这样既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进行交往,通过实际交往更加深对语体和文体的理解。班级架设“心灵之桥”,建造“温馨小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亲友之间自由通信、交流思想、见闻,以构建生活画面,燃起学生习作火花。借“话题”发表见解。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我们要用心灵去与自然、对话交流,用作文来凸现生活之美,描绘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写自己亲历的事,写自己欲罢不能的事,让生活“解放”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创造生活,拓宽作文的空间,增添作文的乐趣,使学生从爱生活到爱作文,从爱作文到爱创造。通过生活化作文的开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作文,而且要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实现小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