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二
发表时间:2011-10-21 阅读次数:781
三、游戏贯穿,激燃学生的识谱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给学生新颖的感受,抓住孩子的心理,应用多种识谱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如“音乐接龙”的游戏:把写有7个音符的七色卡片分别让7个学生拿在手上,由其余学生轻唱曲谱,唱到谁拿的音符,谁就向上跳一下。当然,在学生对七个音符相当熟悉的基础上,教师也可结合熟悉的旋律,以一拍一下的速度弹奏一两个小节或一个乐句,这样循序渐进地开展游戏。学生在游戏中,不仅提高了学习乐谱的兴趣,陶冶了情操,而且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自然获取了音乐知识与技能。
四、创作辅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中包含有太多的要素,改变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引起音乐形象的变化。因此对歌曲进行音色、力度、速度和情感处理,创造性地进行二度创作,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尤为重要。
1、歌词创编,挖掘创造思维。在学唱和表演完新课的基础上,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歌词的创编。或增添(更改)衬词或改变部分歌词内容,新版的作品出来后,可让学生唱一唱、演一演自己编的歌。如教学三年级的《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前几句的节奏类型是XX XX | XX 0X | X 0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最后一个休止符处加上符合春天动物欢歌的一些衬词,如“呱呱”、“吱吱”并配上相应的律动。学生完整表现后,课堂再一次推向了高潮,给人以完美的结束感。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不同歌曲的处理能力,更让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和自豪,充分挖掘出了他们喜爱音乐的情感和创作的欲望。
2、伴唱融入,增强创造能力。四年级《摇篮曲》一课进行二度创作时,教师请个别学生领唱,其余学生用哼鸣“姆”或“噜”来进行伴唱。大家合作营造出的气氛让教师感动不已,学生入情入境,不用教师多说一句话,他们把歌曲中温柔、甜美的情感表现得那般淋漓尽致!当然,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不能以专业的眼光去评价孩子的学习效果,但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对音乐的创造,真正感受到了音乐的表现魅力。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只要教师专注于教育,充分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定能为学生开创一片开阔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