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听了张教授的讲座后,受益颇深,于是在自己班的课堂中运用了一些甲骨文引导学生识字,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其实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已经给学生渗透了一些甲骨文的学习,例如:“燕”、“竹”、“泉”、“石”等,利用课本本身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发现了孩子们在学习中所取得效果很显著。
   本次讲座之后,在同年级两个班级中上了同一堂《识字7》,一班采用了普通的识字教学方法,而我的班级中渗透了些许甲骨文的字形。《识字7》中其实让学生掌握的是会意字,比如:“亭”、“停”、“鸟”“鸣”,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了“鸟”、“闻”的甲骨文图片,帮助学生掌握字形特点,同时又利用会意字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习“停”、“鸣”,学生们在学习当中兴趣很浓厚,而且通过一年级的逐步渗透,已经对甲骨文比较熟悉,所以学习效果良好。
课程之后对两个班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做了测查,发现本班对于介绍甲骨文字形的掌握较好,正确率也略高。
作为张教授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曾经跟张教授到小学和初中实践过利用文字画的形式教学,所以在踏入工作岗位后,我也对本班的孩子不断进行文字画教学生字的渗透,所以,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来说,对这种学习生字的形式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我也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希望和老师们分享,也希望借此机会向张教授请教。
我发现利用甲骨文的方法识字,学生们对于字形和字义的掌握是比较扎实的,可以说尤其在字形方面让孩子们印象深刻,也便于记忆,但是,因为甲骨文的字类似画,所以孩子们在记住字形后,有模仿的现象,写在田字格中的字不够规范。另外,甲骨文的某些字和现代汉字很相像,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例如“朝”、“羊”、“牛”等,可是对于甲骨文和现代汉字差异较大的字,学生们并不是很能接受,例如“春”,在讲来历的时候,孩子们很快容易理解,但是两个字形差异较大,孩子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遗忘或者是混淆的现象。我分析原因可能是孩子们对于现代汉字已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在甲骨文结合现代汉字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些许不适应,这与学前教育和学前的识字方法等有关。
当然,关于利用甲骨文识字的方法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在平日的教学中,特别是课本中识字课文,我都会找相关的甲骨文图片给学生展示,在这过程中,学生对于字义的理解很深刻,字形也掌握较扎实,同时,也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我所任教的二年级,孩子们的地方课程也在学习《传统文化》一书,背诵笠翁对韵,由此也可看出国学在义务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结合语文课堂中古文字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更新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一较新的尝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为自己的教学经验也不是很丰富,正在摸索中前进,所以,也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能够寻找到国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更契合的点来为学生创造更加宽广的平台去了解祖国的古代文化,感受那些古文字中所散发的诗意的韵味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