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佩清老实多了。一个捣蛋鬼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这多少令我觉得诧异。关键是他老躲着我!我们班上最张狂的小男子汉啊,怎么见着我像老鼠见着猫? 搜索记忆,半个多月前的一件事浮现脑海。
那天,第一节数学课临时有事只能改自习,所以匆匆向学生交待几句,布置了一些作业让课代表陈涛抄在黑板上,便离开了。
过了十来分钟,教室里远远传来笑声,放心不下,悄悄走到窗户边看他们到底在闹些什么。席佩清溜上讲台,去扒课代表的裤子,惹来一阵阵的哄笑,我压制不住火气,大喝一声:“给我出来!”此时,全班学生愕然地望着我,霎时静悄悄的。
我把他带到办公室,尽管他马上认识到自己错了,但我觉得在大庭广众之下,他的这种行为实在是太恶劣。便不依不饶,无限地上纲上线:破坏课堂纪律,影响大家正常的自习不说,在公共场合,会被认为是流氓行为……我几乎没有给他申辩的机会。从课堂纪律到思想道德,从公众评价到后果的严重一一说教,直至他的泪珠一串串落下。
席佩清的变化似乎打那一天开始。他的心事重重令班上的空气都压抑了许多。真的,有时候你会为如何让一个捣蛋的学生安静下来头疼不已,有时候又不得不对他们在你严肃的课堂上调节气氛而心存感激。我一直都试图保护一些孩子通过故意搞怪来强出风头所获得的骄傲。他们与其他孩子相比有着非凡的自信,又因为特殊的敏感而更容易自卑。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我相信这种骄傲如果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对孩子的未来不无裨益。然而人往往是一个矛盾体,情绪常常不受理智的左右。我开始检讨自己。
首先自己宣布离开后,又悄悄回到教室外面本来就是不很磊落的行为。现在想想,事情真的不至于有我给席佩清谴责的那么严重。那只是一个孩子顽劣起来的恶作剧,却被他一向尊重的老师扣以“流氓”的帽子,我自己岂不也有“偷窥”的嫌疑?我当时的确是非常恼火,样子也一定凶神恶煞。做老师最艰难的其实是常常无法对一些状况以孩子的理解方式来加以评判。只是恨铁不成钢,却忘了真正的钢要经过人生的千锤百炼。老师的一个微笑往往能给孩子莫大的鼓舞,一声斥责往往又是一种莫名的伤害。事情还可以挽救,我决定找他谈谈。
中午,我们席地坐在操场上。只是为了创造一种闲适和谐的气氛,师生间心灵的共振只有在彼此坦诚的条件下产生。真是一沙一世界,一树一天堂。当我们握手言欢的时候,我突然有些振奋,孩子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和美好,那么充满希望。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为人师表,更需要付出自己的爱,要有一颗能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心。
所以我觉得师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它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师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也不同于男女之间的情爱,它蕴含着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 师爱是教育的真正奥秘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教师的爱可以使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发现新“自我”;教师的爱可以使学生心灵中产生出巨大的内驱力,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潜能,推动他们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激励他们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并使学生的这种追求和创造升华为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为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1、师爱是联结师生心灵的纽带
师爱是一种情感和心灵的融化。因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当教师以满腔热情去关心和爱护学生时,学生就会感动、感染甚至感化。也就是说,只有当师生之间真正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把整个身心奉献给他们时,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才会由于喜欢该老师而倾向于接受他的教育,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感情好,老师的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的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表扬和批评在融洽的师生感情中都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2、师爱能开启学生内在的潜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校学习,其学习的动机主要来自:①认识内驱力;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③附属内驱力。对于学生来说,附属内驱力往往还是主导性的动机。教师的爱是一种附属内驱力,甚至可以成为学生在学校中一切思想和行为的中心动机。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爱护式的拍肩,在学生眼里都是一种爱,一种安慰和鼓励,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某师所教的学科、主动探索该门学科知识的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只有当人们的一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级需要的产生和发展。学生的学习需要属于高级的需要,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先满足其基本需要。爱是学生的基本需要之一,当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一片爱心时,他就会得到一种安全感,就会有一种情感满足的体验,就会有一种向上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动力,就可以挖掘出内在潜力,产生出努力向上的自我教育力量。
3、师爱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的强弱取决于个人在实际生活中对人与人关系的感受。一个人的爱总是先从接受人的爱开始,逐渐感受到了爱,懂得什么是爱,然后进一步意识到自己该怎样对待人,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在此基础上产生回报爱的需求。最后将爱的需求付之于行动,建立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在爱的社会能力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示范,爱需要培养,爱需要教育,爱需要创造爱的教育环境,即教师为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起的一种良好气氛和环境。一个学生如果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这不仅有利于他形成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以及对人生满怀希望的愉快个性,而且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感受到的爱,他更容易懂得并信任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真实关系,进而影响到他对社会、对人类的感情和认识,形成与人友爱、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因此,师爱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情感中所起的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是其它教育方法和技巧所不能替代的。
二、师爱是心灵沟通的艺术
师爱是一门心灵沟通的艺术。十指弹琴已是很复杂、很难掌握的一种技巧,但要拨动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孩子们的心灵琴弦,所需要的“指法”就更为复杂多样,更为不易。一个真正懂得师爱的教师往往“身兼多职”,即他是一位深沉似海的严父;又是一位耐心细致的慈母;是指点迷津的兄长,又是交心换心的朋友;他还应该是一位对学生“病情”了如指掌、及时“对症下药”的合格医生。要达到这种境界与具备这种能力,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素养及渊博的知识以外,还需要教师注意施爱的方法,讲究施爱的心灵艺术。
1、尊重信任学生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变化发展的高峰期,是人生最富于变化,最不稳定的时期。学生此时尚未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他人,尤其是老师对他的评价。当他得到老师赞扬或肯定时,他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以致转化为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反之,就会产生严重的受挫感。因此,当我们面对学生时首先应该明确,任何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丰满的精神世界,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个性,激发他们自尊自重的意识,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缺乏耐心,用简单粗暴的态度,甚至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来对待他们,就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人格的扭曲。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一个人从少年时代就失去自尊心,那他还有什么可指望的呢?”教育要使每一个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还需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相信向善之心是他们的主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集体的各项工作,培养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和真诚的鼓励。使学生品味到克服困难中取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2、体谅宽容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现代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宽容和谅解的人,他能够把学生从胆怯和自卑中解放出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讲述自己的苦恼,并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指导。”初中学生的心理成熟和道德观念的完善程度都处于动荡的低水平线上,其言行认识容易出现错误和过失,且易反复。如果教师能正确运用“宽容”手段,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不惊惊乍乍,见风就是雨,而是耐心地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细心诱导,抓住重点分步解决,那就不仅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反而会增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使教师赢得学生的充分信赖和尊重,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宽容要与耐心辅导相结合,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更不能无原则的纵容和偏爱,有时适当降低要求,也是为了最终达到目的。宽容是教育过程中心灵的渴求,其效果是不可低估的。
3、严格要求学生
古人云:“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不然就是失职。教师要真正爱学生,就要对学生高度负责,做到既关心,又严格要求。姑息、迁就、放纵,等于把他们推向危险的极端。对学生严格要求必须做到:①严而有理,严格规范他们的言论和行为,提高其人格境界;②严而有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学习进步;③严而不厉,切勿用强硬、武断和偏执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免学生产生惧怕、退缩心理或滋生依赖性、神经质、敌意等不良心态。
4、沟通学生心灵
深入学生,沟通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师爱的突出表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知识经验的增加跟不上其体能的增强,加之他们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对各种新生事物总想学习,总要尝试,自然地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他们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且这种要求是随时的。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经常交往,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沟通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①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师爱应洒向全体学生,绝不能施于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②注重角色的转换。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应该注重师生位置的转换、关系的变化。处于不同环境和位置,就应扮演不同角色,切不可把教育者、领导者的角色带到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一位和蔼可信的朋友,一位强有力的助手,一位不会迷失方向的引路人;③富有耐心、恒心。教师要达到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所做的工作是费时费力又费心的。有时在与学生沟通以后,不见明显成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地用心灵去培植,相信师生间的友谊之花定会常开不衰。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是以活动为基础,并在活动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只是单一的,更多地还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接触沟通。教师可以采取个别谈话、咨询、让学生写心理日记、建立悄悄话信箱、开展“老师你听我说”等主题班会,消除师生间的隔膜、生疏和误解,建立起相互的理解、信任和依赖。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引导,就很容易发挥作用。正如布贝尔所说的“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
综上所述,师爱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前提,注重心灵沟通是师爱的最重要的艺术。教师热爱学生、尊敬学生,又善于在沟通中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就可以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就可以使师生情感发生共鸣,有了这种共鸣,教育教学就能取得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