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离不开学生良好科学态度的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愿意与他人合作,尊重和关心别人等等。培养科学的行为习惯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诸如学生学习时间的充分利用,自律能力的提高,能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等等,都需要教师悉心培养。
一、宝贵的时间要珍惜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亲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首先要有充分的时间做保证。一般而言,如果时间较充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就比较有保障。相反,时间较少,或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要么会造成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前松后紧,草草收兵,要么会形成只完成探究的一两个步骤,便下课了,有头无尾。学生课上没能完成探究任务,虽然可以在课余时间里继续探究下去,或者等到一两天之后的下节科学课接着探究,然而由于时过境迁,思维中断,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欲望势必会减弱,后续的探究活动质量便会打折扣,甚至学生无兴趣继续探究了。解决该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呢?
第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情况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一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以一个为宜。还可以按照《标准》的要求,有重点地引领学生练习探究的某几个步骤。这种练习最好由简单到复杂,由练习几个步骤到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学会科学探究。
第二、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并且学会表达与交流。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要么没听清或没听懂教师的提问便忙着作答,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要么答话层次浅、表面化,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须经教师再三追问、启发,才能答即所问,费力费时。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听清问题,想好了再说,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语言表达能力,节约回答问题的时间。
第三、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活动时,要有时间要求。既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任务,又要鼓励学生节约时间,增强他们的时间观念,防止放任自流。
第四、教师可在一段时间内,利用评价的手段,表扬言简意赅、思维敏捷及抓紧时间讨论、实验的小组和个人,积极引导大家向他们学习。
二、良好的秩序需创设
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注意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让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于是常出现热热闹闹的场面:小组讨论时学生讲话声音过大,而且常常是只要一让学生动手,小嘴便张开来,大声说个不停,直至实验结束。积极探究决不是越热闹越好,应该是思维积极,秩序井然。一些教师虽然不喜欢混乱的秩序,但是比较缺乏维持良好秩序的方法。解决该问题的策略是否可以这样做。
第一、教师在提出讨论或实验任务时,一定要提醒学生压低声音,小声说话。要让学生认识到安静学习的好处和秩序混乱的害处,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紧张而有序地研究问题。教师要从爱护学生出发,严格要求,大胆管理,坚持不懈。
第二、培训好实验小组的组长。让每个组员轮流当“声音控制员”、“纪律监督员”,协助教师维持好学习秩序。
第三、教师设计学生探究活动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凡是会造成秩序混乱,影响其他班级安静学习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一定要更换。
第四、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调控功能。根据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课上评价项目要包括纪律、秩序和小组讨论的声音是否过大。下课之前,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表彰优秀小组,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合作、有序地学习。
三、倾听的习惯要养成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授权下”,小学生们敢想、敢说、尤其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是可喜的现象。然而也要看到,一些学生仍然习惯于只与教师对话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开展得不够好。例如,教师提问后,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其他同学没事干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认为,老师没让我回答呀!别人回答得对不对,听老师的。解决此问题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后,不要急于表态。应征求班内其他同学的意见。“你们听清楚他的发言了吗?”“他回答得怎样?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样做的结果,既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也促使学生边听、边想、边判断,经过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教师要训练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一个人一个人地轮流发言,而不是大家七嘴八舌地一起说。让学生听完整同学的意见后,接着表态。
第三、小组汇报交流时,教师在听完一个小组的发言后,要问一问哪个组同意他们的意见?哪个组有不相同的意见?谁来给他们补充?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较长的过程。我们从小学阶段做起,让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多方思考、尊重他人、善于倾听、珍惜时间、严于律己等好习惯,对于他们终生的学习和进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