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研究新课标和自我反思,还有许多老教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有意识的探索,自己感觉到在课堂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标虽然还十分的遥远,但我会以更坚实的脚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我在每堂课后都要想一想,今天的课活不活,学生有否参与进来,他们的积极性有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对于学生一些课堂反馈信息我有没有恰当的处理。
经过一段时间反思之后,我感觉自己进步最大的就是这一点。而且自己觉得很充实,上课也觉得比以前更放得开了。在教材的处理上,我更注重了让学生感受数学教学的趣味和魅力,更注重了前后内容的联系和衔接,注重了知识结构的展示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注重上课时教态的严肃大方、教学语言的优美生动等等。我阅读查找教学书籍和资料,备好每一堂课。
经过实践,我深切的感到: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性教学”对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可以提出假设,并通过实践检验假设,直至解决问题。其一,它有两种形式,既可以是个人经验反思,也可以是群体性(教研组)教学反思;其二,它有实践检验过程,其反思既是内部的思维活动,又是外界的实践行为,以确保结果得到检验,并使反思性教学越来越具有合理性。
其次,教学反思强调学会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教学个性的过程。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使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其原因等进行深思,总是问“为什么”。这种“追问为什么”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
第三,实施反思性教学,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并不要求针对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环节加以反思,而是可以注意自己的某些薄弱方面,侧重某个环节,有的放矢,各个击破。从单个环节的提高入手进而逐步使自身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比如在某一次反思性备课中,可以专门训练引入这个环节,课前设计几种不同的引入方式,根据学生反应和教学效果加以鉴定比较哪种引入更适合哪种类型的课程。这种方式使教学水平的提高落实到某个具体的点上,既有实效性,又增加了教师的成就感。
第四,在不断的“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有了自觉的意识,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从而加强了在教学中的监控能力,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
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何使这种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地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例如,我们要求在上每一节课时 ,对自己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进行讲授这些内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
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中,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如:课前要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有的教学效果;课后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呈现是否清楚合理、教学是否得法等方面的分析。
第五,在探索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反思性教学的教师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追求更好地完成,不仅要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要对效果及其有关原因进行“为什么”的思考,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为合理。
对今后教学的改进措施:
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不好是导致丢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部分学生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应在平时教学中抓好学生在学习上的每一个行为习惯、思维习惯,使其形成良好的基本素质,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加强概念教学,注重理解、加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对比,不断强化基础知识训练。加强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抓住应用题中的关键,理解解题思路,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适当增加“一题多解”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地解题能力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出现了很多变化,这些题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来理解,进而寻找解决的方法。从学生这次答题情况来看,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导致找不到合适的解题条件,不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有目的地判断,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希望老师们能注意加强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实施教学反思后,我尝到了反思的甜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算是肤浅的认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在微小的积累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