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学习是一个人终生面临的重要任务。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学习,如"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都是关于学无止境的格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知识信息量的几何级增长,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更快。一个人学习仅靠"苦"是行不通的,还得讲究有效地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法作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十分重视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并对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作了详细的阐述:"阅读教学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新《大纲》(试用修订版)也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逐步培养才能达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渗透、总结、消化、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学法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渗透--感知  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思想、情感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教师要擅长于精讲,擅长于点拨,在教学法中自然地渗透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具体感知学法。  指导学生学习时,首先要在教师的示范、带领与指导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到学习方法是什么。一篇课文的学习是通过运用什么方法来实现的。其次,要通过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初步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通过示范和示例的教学去"示法"。第三,要在启发诱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蕴含着理解时所遵循的认知程序和采取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去自己尝试学习,从而逐步明确究竟如何做才合适。
  渗透学法的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  1、渗透学法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智力活动,如学习生字新词,拟订学习提纲,抓住教材重点,探索学习目标,独立完成练习,进行自我检查等。其中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吸收学习信息,组织知识信息的能力。
  2、渗透学法要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质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矛盾,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教材的具体内容质疑、,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结论,而且从中领悟出学的道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问一句:"这个结果你是怎么得到的?"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追求的一种境界,不仅仅要学生感知到是什么,更要学生明白为什么。
  3、引导学生感知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抓住典型范例进行示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孕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的示范中领悟学法,总结学法。
  二、总结--提高  在学生初步感知某一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或者由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交谈,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这一学习方法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来,使学生能抓得住。  总结是理性的反思过程,是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飞跃,也是学法形成的必要途径。学法指导过程中,要设法把学习方法总结的过程,成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要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刘学习方法的总结过程真正成为把学习方法从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过程。  学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的缩影,方法来自过程。所以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而用"只言片语"或"教条式"笼统地提示学法是不科学的,它不便于学生今后自学时迁移操作,又不使于学生在操作中灵活调控。
  三、消化--吸收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某一学习方法后,还应经历一个由学生自己领会弄懂这一学习方法的实质过程,即让学生能自己解释和说明这一学习方法的实质以及与其他有关水学习方法的关系,并进而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应用它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应该强调适时反馈,展示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内化过程,及时排疑纠偏,并在比较中引导领会操作的关键所在。教师设计学习方法指导的应用材料中,要保证学生应用该学习方法能够获得学习成功。
  1、在同一篇课文中消化学法。有些段落结构相同、写法相同的课文,教师不必逐段分析讲解,要注意指导学生按照前面一段教学的阅读方法,举一反三,通过自学、讨论,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
  2、在同一组课文中消化学法。要指导学生把握讲读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示范作用。学习阅读课文时独立运用前几篇讲读课文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根据课后思考题提示的阅读步骤和重点,进行阅读实践。
  3、在补充的材料中消化学法。在教材中一时不能挖掘相应的学法训练因素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及时反馈,教师应补充有关练习,让学生及时消化这种学法。
  四、运用--掌握  有些教师虽然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不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法去自觉地参与阅读实践,从中自求得知,致使学法名存实亡,学生自学能力较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反复的阅读实践才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增强学法训练意识,让学生多种渠道运用学法。
  1、要把学法用于"自读课本"。"自读",是学生的阅读活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把学生独立阅读的课文抽出来,并加以补充,单编"自读课本",这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凭借。"自读课本"后面一般有"读一读""想一想",教师在指导中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自读时把他们自己在讲读、阅读、"读写例话"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自觉地运用到阅读"自读课本"的实践中去,通过边读,边想、边悟,产生质的飞跃。
  2、要把学法用于"基础训练"。教材中的"基础训练"是配合每组课文,着重加强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练习。教师在指导中,应注意在引导学生巩固复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在学习的过程中迁移学习方法,以进一步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把学法用于同类材料。教学其它单元或课本时,教师遇到同类材料,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复习、运用学法。
  4、要把学法用于课外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运用学法,增强自学本领。如选择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自学,然后组织讲评,看谁的学法最佳,收获最大。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学法指导必须以理解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以应用为归宿,优化其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