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生命,言语的生命
逸飞先生桌上有一本《语文:表现与存在》,出于语文特级教师的职业敏感,好奇地借来看看。
此书作者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与写作教研室主任,《语文世界》副主编。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中国现代写作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高师写作研究中心顾问,福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专家组成员、学科指导组顾问,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等。
上下两大部,1500余页,100多万字,只是翻翻而已。
孙绍振先生为书所作的《序》倒是认真研读了一番。
言语活动乃是人的一种精神建构,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是人的确证,往往是超越世俗的实用需求的。要给语文教育洗去百年之铅华,吸纳近世学术之成果,革故鼎新,发动传统的语文学理的当代转换,由“外部”的语文教育学,转向“内部”的语文教育学,或称“内外同致”的语文教育学,应以“言语生命”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建立“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
是的,人本主义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为言语与人的生命的血脉相连。人的言语需求,既外在于生命,又内在于生命。归根结底是内在于生命的。因此,应内(生命)外(生活、社会)同致,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
摘录了潘教授的主要观点:
我以为在语文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本”就是“言语生命”。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本”。
语文教育的规训和改造意味应该适当淡化。
一切助成言语生命成长的教育,都是进步、昌明、人化的教育,一切压抑言语生命成长的教育,都是反动、没落、异化的教育。
训练为主线的观念,便是语文教学中“反生命”意识的典型表征。
语文教学,是言语生命的交响、共振,是言语情怀、智慧的激情欢歌。语文教师当是痴恋言说的人。敦促言语生命萎蔫不振的教师“下课”!
语文教学的对话,可以是明喻,也可以是暗喻、隐喻或空白,是对言语之谜的破译与重编,其终极意义是师生之间的言语智能的培育、萌孕和接种,是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灵震撼和生命战栗。
以养护“表现与存在”的言语生命意识为目的——牧养言语天性,开发言语潜能,培育言语素养,发展言语个性,陶铸言语人格,为言语人生、诗意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