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名家名篇,心里装着的往往是崇拜,眼里流露出来的往往是羡慕,作品的语言,或通俗,或精妙,我们只有啧啧称奇的份儿,就连那“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也让我们诠释得头头是道,富含深意。可是,对自己的同事,对自己周围熟悉的人呢?恐怕是少了一份谦虚,少了一份包容,少了一份赞许;往往是怀着“文人相轻”的心态,“不就是谁谁谁吗!”甚至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他们的语言和感想。我也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在我的博文当中,对一位自认为比较熟悉和敬重的老师的教学随笔品头论足。事过之后,我耿耿于怀,因此也常常反省自己。其实,教学随笔记录的就应该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或教学生成中的一点创新火花,或班级事务处理的一点反思,或亲眼目睹的一种教育现象,甚至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和联想……无需全面,无需深刻,无需长篇大论,也无需语言精美。
一、不要求全面
“随笔”,查阅在线新华词典,其意有三:1.犹言随手下笔。2.一种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 3.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我们不妨取其第一个意思,理解为随便写点什么,不受过多的限制。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把看到的现象、听到的谈论、自己的感想,甚至与学生、家长的交流记录下来。取其一点或两点,不在乎是否全面。
程玲老师的《课堂教学要在学生管理上下点功夫》,季金凤老师的《生物教学要指导学生记好笔记》,记录的就是自己平时工作中的一点真实的想法,一点好的做法。
如果坚持下去,将自己学科教学中点点滴滴有效的方法积累起来,岂不写就一篇方法齐全的反应学科教学的文章?
二、不要求深刻
我们不是搞评论的,也没有必要去把问题分析得那么透彻,所写的东西自然不去追求立意有多高,观点有多新,更不用劳心费神去想着表现怎样的深刻哲理。总之,一句话:顺其自然。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如实记录下来就可以啦。
张德美老师在一篇教学札记中写道:有句话被专家、学者提了很多次,也经常挂在老师们的嘴边——“一个人写三十年教案,不一定能成名师,但一个人如果坚持写三年反思,必定能成名师。”开学时,有一种要写些东西的冲动,可是终日被各种懒惰的理由占据着,直至今日还为写出一个字来,即使偶尔有很好的构思也是转瞬即逝。时间就这样一点一滴偷偷溜走,自己却还一味地埋怨……总是有太多借口,太多理由,而缺少的是实际行动。心动不如行动,从现在着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别让烦杂的生活扰乱了自己的心。潜下心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不为追求名利,只是记录工作、生活的点滴,使自己的生活也充满思想。
这篇札记真实地记录了张老师的内心所想,我想也没有多少深刻的东西在里面,我读后却很有同感:想整理的东西懒得动笔,工作中一闪念的火花没有及时捕捉,该读的书也没有翻阅……说起来总还有一大堆的理由,其实就是自己的心沉静不下来。
三、不要求长篇大论
随笔,我私下里这样理解,随便写自己随便看到的、随便听到的、随便想到的,随心所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你坚持每天敲那么百八十个字就行。
徐教菊老师在他的札记中这样写:拥有一颗爱心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孩子们一定会把你拒之于千里之外。他们会把自己冰封起来,在你和他们之间竖起一道无形的“门”,这道门坚固得让你难以打开。从此,你很难走近他们的心灵。教师这只蜡烛不但要给学生送去最起码的光明,更要带给他们快乐和温暖。
这段话极其简洁,是徐老师的肺腑之言,也道出了我们施教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如果缺少了对学生的一颗爱心,你不可能受到学生的拥戴,更别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了。
其实,坚持写点随笔,和每天什么也不愿去做一样,都会“上瘾”的。
四、不要求语言精美
我们不是作家,我们不靠写文章吃饭,无需追求构思的巧妙,语言的精美。更多的时候我们也不是企求发表和获奖,而是记下我们成长的心路历程:所见所闻,待人接物,成败得失,理念方法,情感体悟……不必过分羡慕他人的文采,也没有必要自卑到不敢表达。
于攀老师在单元评价结束后,写了这样一段分析:从答题情况看,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弱,一些东西不能理解就谈不上记忆准确的问题啦。比如,影响气候的三大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纬度主要影响气温,海陆主要影响降水,地形因为海拔高度影响气温而出现高原山地气候。气候的两大要素就是气温和降水。当用其思考解决问题时,学生就不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于老师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学生做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补救,也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不也很实用吗?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一书中说:“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不找借口,抛却懒惰,忙里偷闲,每天给自己半个小时的时间让自己的心沉寂下来,回顾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不管是油盐酱醋茶,还是喜乐悲愁惧,诉诸于我们的笔端或键盘。时间一长,我们或许就会成为一个善于观察、乐于反思、勇于接受新理念、敢于尝试新做法的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