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除了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外,就教学本身而言,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多情”的教师。
  
一、饱含激情
  走进课堂,我们常会看到,一些教师上一堂课犹如负重奔跑,汗流浃背不说,还不知所云,离题万里,可谓劳而无功;相反,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洋洋洒洒,师生情绪饱满,时时闪现灵动的火花。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异呢?归根结底,就是看教师走进课堂有没有激情。换句话说,就是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状态如何。
  一个饱含激情的教师,会全身心投入文本的解读,时而激情似火,时而柔情似水;时而是雪山上巍然屹立的“军神”,时而是惠山下如泣如诉的“阿炳”;时而横刀立马,驰骋沙场,时而月下低吟,共话理想……一个饱含激情的教师,会始终为学生着想,始终和学生共享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即使有一千种不愉快,当面对学生时,也不会把内心的伤感留给学生。
  
二、善于动情
  语文是富有情感和充满灵性的。所以,要想教好语文,教师必须先走进文本,学会动情。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张志芳在执教《小珊迪》时,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张老师通过问题教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探究,并随作者为小珊迪的贫穷可怜、诚实和善良而动情。由于张老师对文本有了深入解读和全面把握,因此她把作者为小珊迪的三次动情变成自己对文本主人公的三次动情,这样,老师就是作者,作者就在眼前,故事就在身边。有了这个基础,有了教师情感的渲染,怎能不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敢于煽情
  教学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从这个层面说,教师的激情、动情都只是为激发学生学习,要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还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去煽情。
  例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望庐山瀑布》时,就巧妙地抓住“三千尺”“九重天”等数量词煽情,把教学推向了高潮。当学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时,感情基调不对,气势不够恢弘,孙老师相机引导:“快了,已经把我带到八重天了。”在孙老师的不断激励下,学生反复练读,一次比一次有感情,最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适时移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因为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理解和感悟方面的偏差,甚至错误。这时就需要教师设身处地地以学生的思想状态去体会其心情,把学生的情绪状态迁移过来,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正道上,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例如,教学《穷人》一文,当我引导学生体会“穷人”的“穷”时,有学生反驳道:“从‘菜只有鱼’一句可以看出穷人不穷,顿顿有鱼吃,这还叫穷啊?”我回神一想,是呀!农村孩子有的长到十多岁,恐怕也没吃过几回鱼吧!这不正是他说“穷人不穷”的理由吗?但这毕竟不是作者的初衷,有悖文本的价值取向。我没有批判他的说法,而是让他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然后问他:“这个句子中哪个词最重要?”他轻声念了一遍,思考片刻,回答说:“应该是‘只有’吧!”我见时机成熟,继续问道:“这个词意味着什么?”他果断地回答:“意味着除鱼以外,再没别的了。”我肯定了他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善于思考,并加上一句:“那你认为他们这种生活过得怎样?”他豁然开朗,说:“除了吃鱼还是吃鱼,真够穷的,天天吃鱼能不腻吗?”他总算明白过来了。其实,只要我们在学生迷惘时友善地引一引,使他们经历从无知到感知再到感悟的过程,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要好许多倍。
  
五、渗透温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学尤其重视人文情怀。教学中教师适时渗透温情,倾注爱心,会博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进而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愉快、自信的情感体验,并转化为积极要求进步的内在动力。
  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给予适当的慰藉和帮扶,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和做人的信念;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功时,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送去一份真诚的祝福和会心的微笑,鼓励他们勇往直前;当学生逆反或厌学时,多和他们交流沟通,听听他们心里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依靠的人,还愁他们不用心投入学习吗?
  (作者单位:贵州绥阳县温泉镇募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