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纲要》又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源泉”。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语文,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一位教育家说过:“语文这个工具性学科的学习运用,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思想,交织着情感。尤其是那些文学作品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任务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诱因,都可能触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萌生创新意识。”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力争是自己成为一个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己首先就应具有创新意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敢为人先的胆识与勇气,能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的进行创造性教学,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学生只有在老师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动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形成创新精神的前提
任何人的创新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也是如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依赖于教师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培养。
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按照心理学理论:“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创新、追求创新。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可以向学生讲清培养创造精神的意义;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创新人才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意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有趣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等。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创造性学习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它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必须做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如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具有进取、创新、顽强、坚韧、自信、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
再次,教师要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总是与创新性活动相联系的。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结合语文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机会。例如小组讨论、作文互改等,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形式。
三、努力营造和谐、名主、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创新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这是创新精神萌生的“土壤”,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树立大语文观,充分解放学生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应该相等”,所以我们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让学生的事业拥抱世界,让学生的创新精神活水长流。另外,应让“自主、探究、合作”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让他们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创新应该是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意义重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