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迫近小升初,学生越是浮躁。语文课上,我问孩子们:“目前已经和中学签约的有哪些人?”“唰”,一半以上的同学站了起来。难怪常有六年级老师揶揄道:“这些孩子能来上课已经很不错了,是给我们老师面子,是为我们老师考试,是为学校的荣誉而战!”这当然是笑话,笑话背后却是太多的无奈。
换个角度想想,这些孩子也太不容易了,“过度教育”剥夺了他们的童年。为了小升初择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付出了超出他们年龄的努力,很多孩子从二、三年级开始,不仅要应付校内没完没了的质量调研,还要参加校外形形色色的培训、考试。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不准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严令禁止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可是,在教育资源还无法实现均衡的当前,择校之风只会愈刮越猛;在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的眼下,奥数激流也只会越来越汹涌。
每次区内质量调研前(虽然“五严禁令”颁布已久,但在“唯分数论英雄”的现实状况下,各个地区、学校总能找到政策的“漏洞”,于是“有令不依”、“禁而不止”、“越禁越疯狂”便成了常态),最怕听到的一句话便是:“语文,是我们学校的强项,我们一定要排除万难,保住全区第一的位子!”这个“第一”既是一个航标,指引着我们奋斗的方向;又像一块石头,沉重地压在每一位毕业班老师的心头。终于失眠了,躺在床上,思绪潮水般涌来,湿润了我的心情。我问自己:在为分数苦苦挣扎的过程中,究竟丢失了什么?
■丢失了一颗平常心
“如果他是个单纯的孩子/就让他单纯一辈子/如果他是个美丽的孩子/就让他美丽一辈子/如果他是善良的孩子/就让他善良一辈子/不要教他太多的事/不要说他太多的不是/不要让大人的无知/惊动了他太多的心思/如果他是个孩子/那就让他活得像个孩子/不要让他聪明得/失去了最初的样子”这首诗一直镌刻在我的记忆中,它让我明白,对于孩子,无论是做家长的,还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都应当有一颗平常心。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有几位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大量地补课而无动于衷?又有几个老师看到别的班在一张试卷一张试卷做的时候而处之泰然?毕竟,我们不是神?而只是一个个有着朴素愿望的大众的人。至少,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班的孩子输给别的班的孩子,于是我在努力奉献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孩子们。牺牲了他们游戏玩耍的时间,牺牲了他们发展兴趣和爱好的时间,甚至牺牲了他们的节假日。我们的理由冠冕而堂皇:“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其实,我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呢?一位老师的话道破了这其中的玄机:“我是要脸的,怎么就摊上了你们这些不争气的学生!”原来,这种奉献并不是真的无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保全自己的“颜面”。于是,在浩如烟渺的题海中,有多少人迷失了航向。虽然《新课程改革纲要》封面上那一行凝重的黑体字“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一直在敲打着我们,但总有些鞭长莫及。于是大量的习题填充了孩子们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谁说剥夺了孩子们童年的不是自诩为红烛和春蚕的我们自己?
■丢失了一颗爱心
我喜欢冰心,尤其喜欢她的这段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读完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我更明白了,人类有三种情感是强烈而单纯的,那就是: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悲悯,对爱的珍视。从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希望自己将爱心融入平凡的生活和教育教学中去,爱每一个孩子,尤其偏爱“差生”。我曾因为转化后进生成绩突出而被评为“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可是今天,心中涌起的不再是当年的自豪,而是深深的愧疚。因为,在为分数拼搏的过程中,我放弃了一个学习上有障碍的孩子。这是个可怜的小女孩,直到上了六年级还经常把大便大在身上,因为她脑部的某些神经没有发育好,所以无法自控。几乎没有孩子愿意和她一起玩,因为谁都不愿意闻她身上的那股怪味道。于是,我给孩子们读《爱的教育》,用冰心的话教育大家,春游时,我把她单独带在身边,我是想让孩子们知道:善良是一个人最崇高的品质,学会去爱那些更需要爱的人。我的言行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虽然这个小女孩的朋友依然很少,但至少后来班上不再有人欺负她了。她的家人一直都非常感激我,可是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对她却小不起来了,因为她是学区内的学生,所以即使她不能参加考试,也必须纳入全班算及格率和均分。这样一来,我们学校长期保持第一的成绩难免不受到影响。她家里人似乎理解了学校的难处,就在小升初考试的前不久,他们到学校来办理了转学手续,把这孩子转到区内一所培智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抖掉这样一个“包袱”,本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可我却一点儿也乐不起来,我感觉到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无奈。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适应每一个孩子个性所长和不同需求,而是必须让每一个孩子磨圆棱角,放弃自我来适应我们的教育。对于特殊儿童,一所普通小学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特殊的政策来宽容她,悦纳她。不是总说吗?每一株草都是花,给每一株草开花的时间。也许像这样的孩子永远也开不出美丽的花来,但,这能成为我们拒绝给她开花时间的理由吗?
■丢失了语文的美好和诗意
语文是什么?也许你会脱口而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总称。可子,你想知道孩子心目中的语文是什么样的吗?我曾就这个问题问过班上的孩子,他们的回答我至今记忆犹新。杨爽说:“语文是什么?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语文就是那颗颗繁星;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上,语文就是那点点墨迹;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中,语文就是那片片白帆……陈婷絮说:“在我心中,语文是清香的碧螺春茶汤,细细品味,沁人心脾。”吴兆轩说:“在我心中,语文是一片沙滩,我在沙滩上捡到了许多贝壳,还捡到了许多大螃蟹。”我说:“语文是一棵美丽的树。”……多么诗意的语言,多么美好的情感!我常常为我这个班的孩子们感到骄傲。全班55名同学,平均每人都有一次作文获奖,或发表的记录,有两位同学还荣获了“全国语文能力竞赛”一等奖。尤其是一个叫左传的孩子,至少发表了10篇文章,她写的小说《实习老师的到来》还在全国少年作家征文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她是我最得意的弟子。可就是她,有一次居然对我说:“我开始怕上语文课了!”问她为什么,她说:“很烦!”其实她不说,我自己都有这样的感觉。虽然公开课上,我的课总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诗意无边的享受,但我不可能让我的每节课都像公开课那样上,那是每一个像我一样必须面临种种考试的普通老师所不能及的。虽然我一直对串讲深恶痛疾,但我平日里的课却摆脱不了琐碎,因为我总在担心“万一哪个知识点没讲到却考到了怎么办?”虽然萨特说“阅读是自由的梦!”可是我却努力地引导着孩子们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你关系到孩子的阅读成绩。虽然我一直不齿于机械的抄写,可不这样做,孩子们的字词巩固率就是没有别的班孩子高。所以,当我把应试的这一套都牢牢掌握了的时候,孩子们眼中的语文还是那棵美丽的树吗?还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吗?
■丢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爱看书,学习的自觉性不够。不知道作为老师的我们有没有设身处地想过:当我们还只有他们这么大的时候,上过那么多的补习班吗?做过那么多的奥数题吗?每天学习的累计时间有他们多吗?都说现在的孩子是蜜罐里泡大的一代,但我感觉到他们远没有我小的时候幸福,因为我小的时候每天可没有这么多的作业。可是不做行吗?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我也曾斗志昂扬地率领孩子们参加了“书香班级”的创建活动,可是这股热情没持续多久,就被一浪高过一浪的升学考试这股劲风吹得烟消云散了,虽然我一直坚信:“爱看书的孩子不一定是考试成绩最棒的,但一定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可是,全区的调研考试,只论你的考试成绩,并没有人会因为你们班孩子爱看书而给你们班发一个“最具潜质奖”的奖章。其实,就算不考试,孩子们读书的热情也在渐渐消退,究其原因,是“考试经济”绑架了孩子们的自由阅读。我们在让孩子们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的时候,总是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我们总希望孩子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能认识更多的字,能记住更多优美的语句,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此,我们规定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做读书笔记。时间一长,这便成了孩子们阅读的一种负担。哪怕是一次春游,我们也总不忘记关照一句:“好好看,好好记,回来要写作文。”于是,这又成了孩子的另一种负担。虽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可是如果在行路和读书的过程中都带有如此明显的功利性质,又有多少人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呢?
■丢失了母语的阵地和师生的自信
就在前不久,一个成绩还算不错的孩子很沮丧地对我说;“我到现在还没有签到一所好学校,原因是我没有市级理科竞赛一等奖证书,那么多发表的文章,以及文科一等奖证书根本没用。”我深表同情,却又无能为力。后来,我连续几次在《金陵晚报》上看到有关小升初择校的报道,才恍然大悟,原来名校比较认同的证书是:省信息技术竞赛一等奖、数学大比拼一等奖、书人五星学员等,至于顶级名校,光有一等奖证书还不行,还要看你在一等奖中的排名。一位著名中学的校长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奥数班,他说:“我不是担心我的孩子上不了好中学,我是担心他和别的孩子比落后了。送孩子上奥数班,断送了他应有的童年快乐,要承受心理压力;而逆“报班”潮流而动,要承受社会压力,而后者的压力比前者大得多。”这是否代表绝大一部分家长的心理呢?毕竟,对家长来说,现行的教育制度给他们的教育是最现实的教育。有一次开家长会,我忍不住对家长说:“我是一个崇尚诗意的人,可是我们的教育现实却并不都是云淡风轻。今天却不得不和在座的各位家长说一些很功利的话,鼓励你们把孩子送去学奥数,我怕现在不说,你们以后会怪我……”我一直很苦恼,也很自责,我最近带的两届毕业生都比较偏科,他们喜欢语文,不喜欢奥数。我常常对孩子们说:“奥数摧毁了你们的信心,也瓦解了我的自信!”为了让一些有实力、有希望冲刺名校的孩子能够最大限度地用足时间,不少学校对这样的尖子生进行最后一搏:上午半天强化奥数,下午半天恶补英语,外加对百科知识的死记硬背。至于语文,实在挤不进这些孩子的临时课表。滋养孩子精神成长的母语,就这样变得无足重轻,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考试,本没有错;奥数,也不是万恶之源。可是如果把“考试分数”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抓手,把“奥数证书”作为名校择录的重量级敲门砖,学校便有了不能承受之重,家长便有了不可承受之痛,教师便有了不能承受之压,学生便有了不能承受之苦。中国孩子在考试分数上全面领先时毫无疑问的,然而,分数的领先并不一定带来人生的成功,更不一定带来人生的幸福。教育学者熊丙奇说,“高分”是中国式教育教育理所当然结出的果子,但在人的一生中,从小到大学到的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到5%,能力和素养才是受用终身的。而这两面正是我们目前教育所严重缺失的。
想到这,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为什么我的眼里噙满泪水?因为我对教育事业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