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给学生读书的权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进行朗读比赛,调动班上每一个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信心,相信“我会读”。读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自己进行评读,如“你觉得这组的同学读得怎么样?”“哪部分读得最好?为什么?你能像他们那样读吗?”“哪两位同学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们更好吗?”
如教《美丽的小路》,上课前,我就布置由第三组的学生负责在课堂上朗读第一遍课文。学生为了顺利地完成朗读任务,就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读,结果在课堂上,我听到的都是他们比平时好得多的朗读,而且有的同学还配上了表情动作去读。在评读中,大家都认为几个角色在小路变化前后的说话语气读得最好。因为他们都读出了对“美小路”的赞美之情,对“脏小路”的惋惜之情,还有对“失而复得的美小路“的高兴之情。当我好奇地问学生,你们为什么会这样读呢?一个学生指着图回答说,“你看多美的小路呀,就像我们的南城步行街一样,走在上面,我不忍不住要赞一赞它。”,另一个学生说“可惜,这么美的小路被丢满垃圾了!咳!”“别担心,美丽的小路后来不是又回来了吗?我们一定要好好地保护它。”几个学生高兴的说道。
二、引领学生感悟情景。
每篇文章的情感因素,蕴含在场景的形象描绘之中,蕴含在作者笔触下的字里行间,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情感体验,让他们入情入境地去学习语文培养兴趣,《泊船瓜州》是千古佳作,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是千古绝句。众所周知,“绿”字是王安石经过静心筛选的。作者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字,最终却锁定“绿”字。那么,“绿”字妙在哪里呢?
一妙在“形象”。这一个“绿”字,原本看不见的春风就有了鲜明的视觉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派春光:春风拂煦,百草丛生,千里江岸,满目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意思也深沉得多了。二妙在“意味”。“绿”字给人以一种独特的语感,“绿”是什么?是生机、是活力、是希望、是憧憬。三妙在“理趣”。“绿”是谁带来的?当然是“春风”。它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象征什么?皇恩浩荡。春风带来温暖,那是变法图强的温暖。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这样一个绝妙的“绿”字,这是学生的那个“艳”字可以比拟的?
再说“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质疑王安石不去看家乡、实在太危险,简直让人莫名其妙。这样一质疑,诗的美感和意境荡然无存。我们且来体味一下此句的神韵:
诗人泊船瓜州,回望钟山许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东升。隔岸的景物已经消融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加深厚。“明月”在这里同样既是实写,更是一种意象。“明月”寄托思乡之情。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等,无不是诗人思乡
三、让学生积极体验探究。
教学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挑选了学生自提的一个问题设疑:
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在评议中,有的说:“巨石太重不动,邱少云还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有的说:“石头本身是不会发出声音的,邱少云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更有一个同学说:“巨石是烧不化的,邱少云也是烧不化的。”这个同学的发言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认为邱少云在烈火中肯定会被烧化。一阵深思之后,我发话了:“邱少云的身体是会被火烧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会烧化呢?”“精神。”有一位同学很快领悟到了,由学生扮演小老师领读、带领或指名读等。在讲授我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开展种种课本剧的示范表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片自由的表演空间,让他们在表演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知识,这样学生都喜欢语文,都会为语文课而着迷!
四、把游戏引进课堂。
小学生一玩游戏就入了迷,假如把语文知识也设计成游戏式样,那学生学起来不也着迷了吗?
如教古诗词时,就把游戏串插其中。把一首诗或词的题目、作者及每一句诗或词的内容编成序号,让学生抽签,学生抽签代表的内容,自行想办法解决。然后进行‘开火车’的游戏找自己的位置并向大家讲解自己所代表的内容。谁也不想落后,哪个同学也不愿意在众人面前丢丑,因此,每个同学都会想办法弄懂自己代表的内容。这样富有情趣的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古人云:“童子之情,乐于嬉戏。”根据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引进课堂,让欢乐的游戏点燃学生最佳的学习情趣,将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结合起来,学生乐在其中,完成课堂目标自然理想。
五、师生编演课本剧。
若问学生是愿意学习还是愿意看电视,大多数学生肯定会说愿意看电视。若让学生当演员、演电视,那他肯定会高兴得蹦起来。假如我们把上语文课设计成演课本剧,那学生准乐意。
教学《小青石》一课,学生个个像霜打了一般,也许是学生认为这是阅读课,老师肯定又是让他们读读自学、完成练习即可,这种老一套的学法,学生早就厌腻了,肯定提不起精神。想到学生这样,我心里很难受,我灵机一动,何不给学生一个惊喜。“同学们,这一节我们来看《小青石》这个电视剧好吗?”学生们一听,顿时精神振奋。 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小青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
《小青石》的故事情节要弄得明明白白:剧中有哪些童话人物,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更要了解得清清楚楚。请‘演员’认真读剧本,要读的滚瓜烂熟,谁读得最有感情,体会得最深刻,谁就可以当主角。”这样,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了。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来“拍电视剧”——到台前表演,“演员”演得有声有色,“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他们不再感到上语文课枯燥无味,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们积极动脑、加动作、编台词……
六、用“音乐”渲染气氛。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语文教学中,让音乐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展现了炎热的夏天,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表现,以及寒冷的冬天它们的不同结果。我找来了知了的鸣叫声和西北风的呼啸声这两段音乐,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体会与感受,学生如临其境,与蚂蚁蝈蝈们感同身受。
另外,配乐朗读也是一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朴素典雅的古筝乐曲中朗读《咏华山》这篇课文,音乐所传达出的鲜明形象,行云流水般的意境,融合了优美的文字,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巍然屹立的华山顶上,浮想联翩,心驰神往。每一个学生都会被这优美的意境所打动,全身心投入,在朗读声中自我陶醉。
七、用“美术”描绘意境。
学生走在画廊前,眼前虽然是一幅幅没有声响的画面,但它能叫人驻足欣赏,品味良久,领略画中的“诗”与“情”……无疑,这是美术的魅力。图画普遍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因为它是形象的,孩子正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一篇篇课文描写的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用图画描绘了意境,再现了课文,课文形象一下子就鲜明起来,孩子们的眼睛就亮了,心也跟着亮了。《春到梅花山》和《草原的早晨》这两篇课文分别描绘了梅花山上梅花竞相开放的景象和大草原上绿草如茵牛羊肥的景象,但由于学生对这两个地方不太熟悉,对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理解体会上肯定是不到位的,我上网搜集到了许多这两个地方的相关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对美的感受就具体而真实起来。
八、引入儿歌和短文。
拼音教学是枯燥乏味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要在教学中选用大量的传统儿歌,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 aaa”等,还可以自编许多琅琅上口的儿歌。例如,教学“ing”的发音,可以自编儿歌“天上一颗星,树上一只鹰,墙上一颗钉,地上一块冰”。儿歌、口诀大量的合理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材中课文极富童趣,深受学生喜爱,但识字量明显增大。为了给学生创设与生字反复见面的机会,除了采用“听课文-读课文-讲课文-学生字”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孩子口头表达的优势,在读中理解课文,领悟课文;并在反复接触课文的过程中学习生字的方法外,还要翻阅大量教学杂志和资料,寻找含带常用字频率最高的儿歌、短文,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去读去讲,反复增加与生字见面的机会。这样既熟记了生字,调节了课堂气氛,同时收到了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的效果。
九、创设快乐的情景。
教师用富有激情的导语创设学习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氛围。 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把如被似的雪地及各种动物在雪地里奔跑的情景展现在小朋友们的面前,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然后让小朋友们观察说说“小画家们”的“创作”。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想像着自己喜欢的动物在雪地里尽情“作画”的情景,畅所欲言不同动物别具一格的“创作”,随后再进行个性化地朗读、表达,引导孩子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结合各自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
教材中有大量的儿歌,每一首儿歌流动着孩子无限的乐趣。它充满着童心,洋溢着童趣,富有韵律美,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地走进一首首儿歌,走进了流动的生命美。在教学这一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析,让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出孩子喜欢的形象。例如《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其中有描写冬季的一个句子:冬天到了,雪人大肚子一挺说:“我就是冬天。”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看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喜欢冬天的小朋友来做一做雪人大肚子一挺的样子,从形像上感知语言的生动性,再让小朋友站起来边做动作边读出雪人的顽皮与神气。孩子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验,读出感情,有些小朋友读得非常投入,课堂上妙趣横生。
十、享受学习的快乐。
孩子在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的时候,哪怕累得汗流满面,也是兴致勃勃,一点也没有要停歇下来的意思,要是父母让他们停下来还老大的不高兴。如果能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整个学习过程就成了一次愉快的旅行。
《找春天》是一篇看图学文,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和勃勃生机。课文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本课可以通过“画”、“看”、“读”、“说”、“写”、进行教学设计。
课前我让学生到大自然去寻找春天,亲身感受春天的特点。并把春天的景色画下来。教学的时候创设情境,假想去旅行,将学生带入特定画面中,初步体会春天的美。再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由上至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上有哪些景物,了解它们相互的联系。然后启发想象,训练说话,初知春天的一些特征。最后,学生再次感受画面,教师配乐描述:“在春天明朗的日子里,碧蓝的天空下盛开着粉红色的桃花,小鸟在快乐地飞来飞去。地上是绿色的小草,一片绿油油的美丽景象。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着,他们高兴地说:“春天来了,春天真是太美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用各种方式去朗读课文。
课文结束时,我问:除文中所说春天的特点,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春天来了?课前每个同学都画了“春景图”,看谁厉害,不仅能画,还能够写出漂亮的文字,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引用课外看到的优美词句,还能解说,学生说的精彩纷呈。有的学生说:三月份,春光明媚,百花争艳,大地披上了花外衣。蓝天下面,远处的青山隐约可见,山下的湖泊明镜似的闪着光,湖边的垂柳仿佛在吸着清凉的湖水。看,湖边的桃树连成一片,粉红的桃花竞相开放。“你眼中的春天色彩明艳,真的很美,你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随机评价道。有个孩子说:“看啊,几只白鸭跳进了池塘,水中的鱼儿互相在追逐着,嬉戏着。”我还没有来得及评价,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田埂边,睡了一个冬天的青蛙爬出了洞口,张大嘴巴,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岸边的青草软绵绵的,真像一床绿绒毯。你看,勤劳的蜜蜂在桃花丛中‘嗡嗡’地唱着歌,一双双小蝴蝶也在花丛中上下飞舞着。”“你真有顺风耳千里眼,连春天里小动物的声音都让你听到了,厉害!
十一、享受运用的快乐。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帮助学生克服个人的生命局限,触摸世间的真情,使生命变得丰盈、滋润、灵动起来。
在孩子们的眼中,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春天,让学生去河畔看“碧玉妆成一树高”,听“两个黄鹂鸣翠柳”,来一场咏春诗词朗诵会;夏天让学生去荷塘领略“接天莲叶无穷碧”,品万物郁郁葱葱的勃发;秋天,让学生郊外去领略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意境;冬天带领学生踏雪,体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景象。让学生用眼去寻美,用心去发现美体验美。
学习了《找春天》一文,我顺势引导:春天在哪里?同学们可以课外去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文章读读看。同学们还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写一写果园里、庄稼地里、公园里、街道上哪些现象表明春天已经来到。其实,同学门自己的心里也有一个美丽的春天,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笔描绘出春天别样的美丽。孩子的兴趣很浓,写了不同题材的文章。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孩子们的笔下就会有绿树、红花、蓝天、白云,就会有鸟的歌声,风的叮咛,就会有快乐的童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就有血有肉,丰富多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