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在学习和做研究中,我认为听闻是获取信息、增加积累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很多老师并不在意。大家同时经历了一种场合或情境,有的听而取得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并悄然贮存于脑,适时运用;而有的获之甚少,甚至一无所获,待需用时却恨知之不多;也有的不论情境多么生动,别人讲述了多少真知灼见,他都事不关己,漠然置之,于是,时间从他身边悄悄滑过,多少年后他依旧没有什么进步,似在原地踏步。
在各种途径的听闻积累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听课。我以为听别的老师上课是学习的最好机会,无论你是否在一线当教师,也无论你听到的是好课或劣课。所以,多少年来,我的听课记录从来就不是拿来应付检查的,完全是自己需要听,所听就是自己学习的样板,研究的案例。失败的教学也是研究的好材料。
听课当然是做好记录的,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起来,我的记录跟别人的也有些不同,就外观形式上看,不那么美观、工整,因为我认为所记主要是自己要看的,便于自己思考和研究就行。我同大家一样,也依课堂的进程记录教学过程纲要,拉出一个基本线索。但我更注重记“点”。这“点”是教师教学环节中某些细节的处理,观其成败,及时评述。这种精彩的细节对激发人的思考十分重要,也许它就是我某天要写的一篇论文的重要例证,如果不及时记下来,天长日久会忘记,要回忆完整十分困难。早些年我刚从事教学研究时,大家对案例研究并不如今天重视的程度,但我自己就很注意这一点,如今回忆起来,关注教学细节对自己的研究与写作还带来了不少好处。现随意抽出我过去的几个听课笔记本摘抄下两个片断,中括号的文字就是“点”的记录和评述。
例一:
×年×月×日听《吃墨水》的记录片断:
(一)学习第一段
1.指明读第一段。思考:这段写谁在什么时候怎么样?
2.理解“非常”。[用换词法,换:真、很、十分、多么、那么……此环节不错。]板书:喜欢读书。
3.指导朗读。[强调“非常”读重些,突出喜欢读书。]
(二)学习第二段
[注意了引下:通过什么来说明他喜欢读书……这承上启下处理可以。]
1.指名读这一段。思考:陈毅为什么把饼蘸到墨盒里去了?抓住“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一句理解(重点句)。[引导得法:①步“他看书”(请做动作);②步“他吃饼”(又做动作);③步“他一边……一边”请做动作后说,你是怎样做这个动作的?说明……]
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此不够,未发散开。其中有学生说话“一边看书,一边读书”出错,师未及时纠正,这不妥,因为二者实为一事,或后者必然包含前者。]
2.思考:陈毅同时看书、吃饼,他的注意力在哪件事上?师生讨论理解“……竟……吃得很香”一句。
理解“竟”,用投影、填空。[此设计十分精巧:“本来吃饼应蘸(芝麻酱),没想到陈毅去蘸了(墨水)。他是故意的吗?(不是)因为他把心思全放在(看书)上了。“竟”在这里表示(没有意料到)。讨论后才填,然后脱开后口述,自我讲授学习法,易消化,理解亦到位。]
……
例二:
×年×月×日听《荷花》记录节选: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此环节特色在于研读、品读]
谈话、激发。
……如果说,上段是作家对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进行实实在在(具体生动)的描述,那么,这一段,主要是作家由看到荷花的美而发出由衷的赞美和感叹。怎样的赞美和感叹?
1.试读,体会大意。
2.研读,教会方法。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标注:“/”心理停顿,“·”饱满、略重的心理重音,“↗”语调渐升。[这可见教师体会深透,也让学生深刻体悟音韵语感。]
(2)师引导学生体会。[三句话的一咏三叹:一说姿势多;二叹姿态美;三赞“活的画”。程度:一句比一句感情更深挚、强烈。]
3.练读,体悟语感。
(1)示范。[注重用声音去摹拟、还原“情的意韵”,教师朗读水平高。]
(2)试练。
(3)纠练。[品、评、读:A那画家的本领了不起。B那画家的本领真了不起。C那画家的本领可(“的确”)真了不起。这个环节设计精巧。]
(4)自练。[这四步达到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效果,朗读训练十分到位。精彩!]
1987年春,著名教育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李伯棠先生携高徒陈晓燕来泸州讲课讲学,陈老师的课上得十分精彩,简直令泸州语文教师们倾倒,这是我平生第一回听到那么好的课。其中在听她讲授《沙漠里的船》时,我也采用上述记录方法记录。如记到她对“沙漠里有水的地方很少,骆驼的嗅觉很灵敏,什么地方有水源,它都能找到”一句处理时,认为此环节处理简直是无比的精妙,记载详实,以至后来对我的教学与研究启发极大,多年后仍记忆犹新。1994年我在写一篇新大纲(1992年大纲)的体会文章时,自然地用上了这个例子,成为其中经典例证。此文很长,在一全国刊物《小学教学参考资料》1994年9期发表后,又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小学各科教学》1994年第4期上。下面把有关这个例证的片断节录如下,主要在于说明记录“点”(例子)的重要。
按新大纲的要求,要“重视句子的教学”,关键是理解的到位,因为“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指标为:(1)“懂得一句话是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结合句子理解词语”。这是最基本的层次。(2)稍高的层次要求是“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体会出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3)较高的层次指标:“对于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要注意联系课文的有关内容,深入理解。”这个“深入”不是浅尝辄止,除要求理解本身语义,语言情感,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还要领会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句义理解的到位是不易的。实际上是思维训练的到位。如教学《沙漠里的“船”》一段二句“沙漠里有水的地方很少,骆驼的嗅觉很灵敏,什么地方有水源,它都能找到。”教师着眼于本段是讲骆驼的生理特点及能适应沙漠环境,一般在教学时都是引导学生了解骆驼六个方面的生理特点及能克服相应的恶劣环境,在理解每句时按因果关系的逻辑分析,如第一点“身高脖长→望得远”,第二点“嗅觉灵敏→找到水源,”当学生说到“因为它嗅觉灵敏,所以能找到水源”时,一般的教师就以为理解到位了。其实这是肤浅而未落实的,学生只是对书上的结论变了种表述方式,把一个知识点识记到自己大脑中,并没能用自己原认知去同化这个新的知识。所以不是理解到位,最多是识记到位。
而一位教师对此是用刨根究底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骆驼的嗅觉灵敏,它就能找到水源?
生:就像猎犬一样,能嗅到人不能嗅到的气味(回忆过去的间接经验——原认知)。
师:这么说来,沙漠里的水有气味了?
生:水是无色、无味道、无气味的。
师:那么,沙漠里有水的地方,骆驼是怎样通过它灵敏的嗅觉而感觉到的?请大家注意沙漠的气候、环境及骆驼“灵敏”的嗅觉。
生:沙漠里太阳大,温度高,空气干燥,风沙又大……
师:但是有水源的地方……
生:有水的地方比一片沙海的地方空气要湿润一些,因为水在向空中蒸发(原认知)。
师:(左右比划)有水的地方空气湿润些,骆驼在远处又怎样感觉得到呢?
生:沙漠里风大,当稍微湿润的空气吹到骆驼面前时,哪怕有一丁点儿与干燥的空气不同,它“灵敏”的嗅觉都能感觉出来,于是它沿着那种舒服的空气方向找去就能找到水源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现在谁来完整地说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
我在做听课记录时,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记录,那就是记下听课产生的教学、教研灵感,特别是论文写作选题。这种灵感是在听课情境中突然顿悟,豁然开朗,同时它也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很珍贵,要及时记录下来。于是我随即在听课本的“天头”“地脚”“左右”醒目地草写选题,并把相关的想法,包括立论点或提纲、图示也书写在附近,这样,那种高度的主题概括与此情此境相融共生,容易唤起相关记忆与引发联想,以后要思考或撰文都自然顺畅,得心应手。1988年春,我到成都听特级教师张玉仁等同志的视听阅读欣赏课时,产生灵感“视听阅读欣赏课的美育整合功能”,心想各种学科的美育都有自己的层面和侧重点,而“视听”课集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特点于一身,有综合课的特点,因而其美育有把各科美育加以整合(或融会贯通)的作用。上述听《荷花》一课的教学,使我产生灵感,语言训练中朗读训练到位涉及两个基本点或二维性:推进与延展。前者是理解、感悟、朗读还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问题,后者是由少数学生操练到位推及到全体学生都得到操练的问题。这是优质的课,它会给你的感受颇多,灵感也多。上得平平的课会触动你思考,有时就其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就可使你产生灵感。就是上得极为糟糕的课,也可使你产生研究的课题。如1992年我调到小学教研室后,深入到乡镇学校听课,我发现时至上世纪90年代,却还有不少的学校教的学生在唱读、顿读,于是产生灵感:“怎样根治唱读、顿读”。后来经过深入思考,发现可用“还原”读、摹拟读、想象读、美读等根治这两种“歪”读,从而培养学生语感,对此,写成了一篇论文。
新课程实施都有一段时间了,我进了一个中学的语文课堂,看到教师教学中让学生质疑解疑,这是一个花时较多的环节,但教师的组织只是让数十名学生中的五六个学生分别有机会提出了几个问题,每个问题提出来后,教师就叫大家思考回答,一般每个问题有一至二个学生回答后就转入请提下一个问题。我就感到这与课程标准所说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想状态相去甚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涉及多方面问题,从“主人”享有权利的角度讲,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参与权”问题。后来,我结合平时的研究,觉得应该提醒老师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必须让他们享有一些基本的权利(如受尊重权、知晓权、参与权、发表独立见解与保留意见权、选择权等)。于是从反思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出发,选了这样一个题目《教师检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了吗?》,写成一篇促进教师反思的论文。其中一个片断是:
一位教师在教学七年级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词)时,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后,课件动画呈现该词,然后学生自读,抽读,评议后再抽学生表演性地读。接下来进入重点环节:学生质疑解疑。有五六个学生分别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弦外之意是什么,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每个问题提出来后,教师就叫大家思考回答。一般每个问题有一至二个学生回答后就转入请提下一个问题。请问五六十个学生的课堂,仅有十余个学生参与了这个重点环节,其余绝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听众,是不是最佳的教学效率?能不能改变为其它的组织方式,使学生充分参与质疑解疑,而且增强学习的过程性?比如:分组议论,每组议出一至二个有价值的问题,上台写在黑板上,师生共议筛出三五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其余留于课后)交给大家分组讨论,保证必要的时间,每组对每个问题都要议出答案,最后全班交流,还可以争辩。这样学生参与是否充分些?
——提示:关注生命发展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而这不能停留于口号,而要在教学中确保每个学生充分参与。但是相当多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只是面向了少数优生,多数学生仍是观众、听众,甚至无所事事。
就是这样,有时候几乎每听一次课都有灵感产生,甚至听一节课就产生几个选题灵感,因而也有朋友戏谑我,真是“文思泉涌”。事实上,我从事教学、教研二十余年来,发表几百篇文章,写出二十几本书,没有什么太多的秘诀,“源头活水”就是课堂,我深深感到,要是有一段时间没有深入课堂,便于工作找不到教研的感觉,根本难以写出什么东西。深入课堂,专心听课,做好记录,加强思考,研究后尽力形成固化的教研成果(如写成经验文章),就容易促进与提速自身的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