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严禁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湖北省也对此作了一些相应规定。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中小学在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特别是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但对诵读活动的内容却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不科学或与时代发展相悖的东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于是想用一纸文件一禁了之
“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内容是不是糟粕,我们暂且不论,用简单的删节能禁得住吗?
“文革”时代也是禁书时代,但是很多喜欢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仍然通过各种方法读到很多的禁书;即使清朝那样的时代,民间仍然有人读到禁书《红楼梦》,并因之流传下来。而于成长中少年儿童的逆反性格来说,你越是屏蔽的东西,反而越刺激他们了解的欲望,况且现在这样的信息技术时代,以“删节”的手段屏蔽教科书中的“糟粕”,岂不愚蠢、自欺欺人?
那么就有个问题:既是“糟粕”,必不健康,而青少年儿童若“偷”读了“糟粕”、不健康的东西,又无教师作正面解读引导,其害岂不更大?
即使不健康的东西,对于教育学生来说,正确的做法也应该是面对而不是回避或屏蔽。第一,世界上不健康之物甚多,我们屏蔽不过来;第二,只有面对,并加之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学生才能懂得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不健康的,才好择善而行之。换一个角度,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假恶丑的存在,学校和教师才有存在的意义——教育学生分辨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真善美。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正是这个意思。“糟粕”的东西,从教科书删节掉很容易,但绝对无法避免它从其他渠道进入学生的脑中,那么“糟粕”之“惑”,谁人来“解”呢?“师者”的“传道受业解惑”之本职又成了何物呢?
“糟粕”与“精华”,原本没有绝对的“真理标准”,更不能搞“法定标准”。政府教育部门以行政命令严禁“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实质上是对某些传统文化内容关于“糟粕”与“精华”定义的“立法”,对此,有学者认为,政府部门不论在能力和权力上,都不大匹配。
笔者以为,政府部门设定“糟粕”标准也好,简单的屏蔽手段也罢,恐怕都是源于那种“价值取向包办”以及善于“一禁了之”而不问效果的思维惯性。删节其实删节不掉,屏蔽也屏蔽不了,反倒是学生们会因为你删节而“趋之若鹜”,进而可能是“为惑而终不解矣”,如此简单的问题尚不醒悟,其“惑”或甚于“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