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什么是教学风格?《教育大辞典》的解释为“教学风格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雷朱里和史密斯说,“教学风格即教师所偏爱的教学方法,它很少因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持续一贯的稳定性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的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提到教学风格,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于永正,想到窦桂梅,想到王崧舟,想到薛法根……他们那鲜明的风格特色,闪烁着个性的独特光辉。
有风格,意味着有特色,有特色意味着与众不同,与众不同意味着脱颖而出。这似乎是许多青年教师追求教学风格的内在动因吧。但是,我要说的是,教学风格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是老师们在多年的实践与磨砺中逐渐形成的。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仿我者死”,教学亦然,绝不可急于求成的。
曾经,我为“有激情”而自豪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十年里,凭着热情,我不知上了多少次公开课,研讨课。学校里的人人一节研讨课,迎接评估验收中的抽查课,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课,展示课等,老师们、朋友们对我评价最多的就是“你上课有激情”。于是,这种“有激情”,套用今天的时髦话就是我“被有激情”了,刚开始自己并未感觉,只是别人说的多了,才想到原来自己上课的风格是“有激情”啊。于是私下里盘算:我上课,哪里有激情?是我语言的抑扬顿挫,声音的洪亮饱满,还是举手投足间的情感投入?都不像,又都仿佛是,于是便朝着更有激情的方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一次又一次地激情上演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不断地读书、学习、思考,积淀多了,认知深了,偶然地,我发觉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难以解脱的困顿,这种情愫纠缠得我心里难受,我感觉我的课堂上学生语文学习的本真规律似乎被一种东西给蒙蔽了,苦苦探寻,心里却解不开这个谜团。回看自己的教学录像之时,我突然间发现,自己在无形中已经被所谓的“有激情”裹紧了,以情激情多是我自己的一厢情愿,课堂里我成了其中的主演,自己的语言过于强势,学生只是在一味地“欣赏”, 他们的思维空间被我占据了,填满了。
激情,一度让我自豪,却又让我几近迷失。没有本真规律的探寻,风格只能是一个虚晃的名词而已。
如今,我为“真朴实”而自慰
今天,当我走过了教学的16个年头,如今也已成长为特级教师,我却再也不敢妄谈自己教学的“风格”二字。离开激情的日子,我开始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上,注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文本,注重以最朴素的方式教学生学习语文。我关注自己的不再是能否秀场,而是提醒自己是在讲课文,还是实实在在地教语文。课堂上,我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亲近文本,我让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共同地研讨。对话中,我变得更温和,更沉稳,我在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我在他们稚嫩的言语中捕捉闪光的见解,把大拇指送给他们;在他们天真的错误中,我微笑着点拨、追问、引领,和他们一起经历思考、迂回、辨识。这样的课堂,似乎没有了激情,但是,孩子们更喜欢了,小手常举,眼睛放光,争论不断,他们的参与意识强了,语文学习的收获多了。我也不再在乎别人给予我的所谓教学风格的标签式的评价,因为,我的心中自有了一份安定——孩子有所得的课才是最有效的课,不管是幽默的、诗意的,还是深邃的、灵动的……教师的一切风格都将经历这样的考核。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到一个近乎原点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是否应该有自己的风格?无招胜有招为武学的高境界,教学呢?心中装着学生,关注学生的收获和发展,这最朴实的方式,反映在课堂上,体现在教师的身上,似乎没有风格。没有风格,一身轻松在课堂,这不正是朴实洒脱的风格吗?为风格而追,太在意外界的评论,结果换来的也许只是一个人的孤芳自赏罢了。借用周国平先生《论风格》中的一段文字:“质朴是大师的风格,它既体现在日常举止中,也体现在作品中。这是一种丰富的简洁、深刻的平淡、自信的谦虚,知道自己无需矫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