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同事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老师和同学。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而事后才知道,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
  这就是罗森塔尔著名的期望心理实验。然而罗森塔尔还做过另外一个实验:他们在一所学校,选出具有“发展潜能的学生”之后,并没有告诉当事的学生,也没有告诉其他同学,只是让教师们知道。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蒙在鼓里的“具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同样也取得了令人惊异的发展。
  这是为什么?老师们疑惑不解了。心理学家告诉他们:“自从老师们知道这几位学生‘具有发展潜能’之后,老师们看学生的目光就已经不一样了——充满了欣赏和期待。孩子们的心是柔软的是极其敏感的,他们从老师的欣赏和期待的目光中,感受到了温情,感受到了鼓励。”
  这个故事对我们的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教育是饱含深情的期待。教师对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如果教师向学生传递的是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他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我有一个朋友老王,生了一个儿子,叫小亮。小亮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老王十分宝贝这个儿子。儿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各方面都发展得非常好,成绩特别优秀,老师也很喜欢他。可惜好景不长,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人痛惜不已。
  小亮聪明,可有点好动,这是大多数聪明男孩的特点。有一天,可能因为这孩子太淘气了吧,年轻的老师也许着急了,一伸手打了小亮一下。事后,小亮倒没什么,一会儿就忘了。晚上放学的时候,老王见到儿子,儿子一如往常地活动可爱。可是儿子的小同学七嘴八舌的讲话了:“小亮今天淘气,被老师打了。”
  老王听了,赶紧了解情况,问明情况后非常生气。第二天,他就去学校,气冲冲地找到那位年轻的老师。年轻老师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马上向老王道歉,检讨自己的过失。老王不答应,一定要这位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向小亮道歉。年轻老师答应了老王的要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小亮道了歉。
  老王还不放心,又找到校长。他又向校长汇报了这件事,并且向校长提出自己的担心:担心儿子今后再次遭到老师的体罚,担心儿子以后会遭到老师的报复。校长拍着胸脯,请老王放心,他的儿子从此以后绝对不会再受到老师的体罚,也不会受到老师的报复。校长还把电话号码给老王,如果有此类事情发生,老王可以随时找校长。老王这才放心地离开学校。
  事情过去不久,老王见到我,他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向我介绍了这件事情的经过。我听后,心中不免升起一种隐隐的担忧。
  一个月以后,我见到了老王和小亮。不幸的是,事实应征了我的担忧。小亮,原本曾那么活泼可爱的一个孩子,变了,他总是一个人呆在一边,不太愿意说话,也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显得孤单可怜。
  我问老王:“小亮的老师有没有对小亮不好?”
  老王不无得意地说:“她哪还敢啊。从那以后,再没动我儿子一个指头。”
  “你有没有注意到小亮跟过去不一样了?”
  “是啊。”老王说,“我也觉得奇怪,这孩子到底怎么了?”
  老王不知道,正是因为他自己的一次鲁莽,不知不觉中给他的儿子造成了伤害。老王因疼爱儿子,由着一时的性气,到学校去公开地找老师“算账”,当着学生的面跟老师“吵架”,并要求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儿子道歉。老王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只知道自己一时的痛快、解气,可是他没有考虑到儿子的处境,没有顾及到这样做会给儿子带来的影响。
  老王这样做,给他儿子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给他儿子幼小的心理直接造成的冲击。在小亮的眼里,爸爸来学校跟老师吵架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啊!孩子的心是柔弱的,他会很自然地觉得:“我爸爸跟老师吵架了。老师再也不会喜欢我了。”他会主动地跟老师疏远。
  二是给他儿子与同伴关系造成的影响。孩子们很单纯,尤其是小学生,在老王跟他们老师发生冲突时,他们本能地会在情感上偏向他们的老师,然后转向对小亮的不满,进而集体疏远小亮。
  三是对年轻教师心态造成的影响。年轻教师知道自己的过错,但是老王让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小亮道歉,损害了她的自尊心。老王到校长那“告状”的做法,令她更加不满。她会在心中对老王产生怨恨。有了这种情绪以后,她再看到小亮时,就会自然的想起老王,对老王不满的情绪会随着她的目光不知不觉地投射到小亮的身上。小亮敏感的心,一定会接受到这样的情绪。虽然,这位老师不会再体罚小亮,甚至连大声的批评都没有,但是这种情绪却实实在在地投射到小亮的身上并且真真实实地发生了影响。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师的活动需要情感的参与,师生之间的活动,既具有交互性,更具有情感性。情感是师生交互活动的媒介和条件。情感在师生互动中的作用,有时是正向的,有时却是反向的。亲密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当师生情感发生对立时,教育就会走向反面。古人说:庸医杀人不用刀。教师,要毁掉一个孩子,只用一个眼神!

  应该谴责那位年轻的女教师吗?
  那位年轻的女教师刚刚走上教学岗位,她犯了许多年轻教师常常犯的错误:没有经验,一时着急,对孩子动手了。她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按照老王的要求向学生检讨自己的错误。尽管,对老王的做法有许多不满,她还是从教师职业规范的要求出发,知错就改,做到了不再体罚小亮,也没有对小亮做任何报复。
  但是,她把不满的情绪藏在心里,通过她的目光投射到小亮身上,并且在连她自己可能都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情况下,对小亮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能让这位年轻的老师不产生这种情绪吗?的确很难。人都是有情感的,这位年轻老师她也是一位普通的人,她跟普通人一样,会产生不满、怨恨等情绪。学校管理可以约束教师的言行,但是无法约束教师的思想和情绪。
  我常常告诫我们的老师:当下,教师和家长之间发生冲突常常难以避免,如果发生了冲突,即使你再生气,你一定要做到,第二天仍然能够微笑着充满情感地去注视他的孩子,并且一定要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微笑。孩子的心,是极其敏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虚假,他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我知道,这样的要求,对于吃五谷杂粮生七情六欲的普通教师来说,实在是太为难他们了。但是,我们是教师,我们必须这样,必须努力做到!
  曾经有一位青年教师给《中国青年报》写了一封信,题目是:当教师,还有什么意义?信中写了他们学校一位青年女教师小张一天早晨的遭遇。
  那天,青年女教师小张5岁的儿子发高烧,小张凌晨4点多钟就带儿子到医院看急诊。到了医院,值班的医生正在睡觉,小张内心着急,就用力地敲门。医生起来了,很不满意,不耐烦地说:“敲什么敲!有这么着急吗?”
  从医院出来,小张又送儿子去幼儿园。她放心不下儿子,找到孩子的班主任,跟她说明了情况,请她给予关照。孩子的班主任一脸的冷漠,头都不抬地说:“知道了,不就感冒吗?”
  看看时间,可能要迟到了。小张飞快地骑着单车,不小心闯了红灯,警察拦住了她。小张说,她是老师,着急赶时间,不小心闯了红灯。警察虎着脸训斥道:“老师!老师怎么还闯红灯?!”
  急冲冲地赶到学校,小张还是迟到了。校长站在校门口。小张很不好意思,正要跟校长解释几句。校长板着脸说:“你怎么又迟到啊?”小张老师觉得很委屈,之前,她从没迟到过。
  到了班上,上课了,学生又惹事生非,一个孩子故意捣乱,小张情绪失控,打了那孩子。孩子的家长知道了,带了一帮人来学校闹事,一定要校长开除小张……
  信的结尾,那位青年教师写道:在那个倒霉的早晨,青年教师小张遇到了种种不幸——儿子生病,医生失德,幼儿园老师的冷漠,警察的粗暴,校长的武断,学生的捣乱,家长的蛮横……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曾经是那样的满怀着期望和热情地走上教师的岗位,可是张老师这天早晨的遭遇,却让我心有余悸,我不禁要问自己:做教师有意义吗?
  这封信,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参与者之多,观点之迥异,实为罕见。最后,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做了总结,他饱含深情地写道:……当面对着社会一连串“恶”的链条时,教师这一环,必须断开!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稚嫩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