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一、引领自学,探求新知。

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会学生探求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多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接受师生的互考,使他们在正确的思维导向中,有序地发现,自觉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乐趣。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而,创新教学就是要把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改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知识。

加强学生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古人也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例如,我教第四课dtnl时,没有先教怎么认读拼读,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完全由学生自己从“不会”到“会”,自己学会拼读,这样课堂教学密度大,效率高、效果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自然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自主学习,充满活力。

1、让学生自己学:让学生自己学,并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什么也不讲,而是将教和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导学案进行先学,给予学生充分的、多方面的选择权利,让学生学得主动。

2、让学生自己说: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发挥、展示自己创造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示范作用,教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模仿着批判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唇枪舌战,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3、让学生自己问: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行为提出“三不要”要求。即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不要含糊其词。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提问的机会。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让学生自己问,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更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教师决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也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学生的创新。

4、让学生自己练:课堂练习不是教师指令性的,一刀切的机械性的作业,而是自主选择、独立设计,用心创作的作业。练习既有教师命制的试卷,也有学生讨论生成的问题。让学生在练习方式上自主选择,认同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求统一,但求发展。

三、合作学习,集思广义。

课堂教学,应多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互相协作、共同参与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人人参与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课堂信息交流多向,学生学习更积极,更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有趣。我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各小组的学习讨论活动,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轮流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或是代表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如:我在教学复韵母ai与声母tdnl相拼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当出示这些音节时,提问:你能运用已学过的方法拼读出来吗?看谁拼读得又快又准?学生跃跃欲试,在四人小组里纷纷动脑、动口拼读出来。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时,有的学生发音很准,但有个别学生的发音不太准确,通过小组的评议、正音,发音不准的学生得到别人的帮助,及时得到订正。整个过程在问、想、说、议、悟的师生协作中进行,从而达到推陈出新,自主探索,自得其知。

如学习《落叶》,当理解了“甲虫、蚂蚁、小鱼和燕子”把落叶当做什么后,我设计了一个句式“树叶飘呀飘,飘呀飘,落到————,——看见了,把它当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会想,最有创造性。小朋友经过合作讨论,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想象:“把落叶当做长颈鹿的项链、小猴的帽子、小鱼的桌子……”,并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四、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如教《画风》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咱们一块儿去旅游,根据老师的描述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用笔画出来。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老师接着描述:你们闻到了吗?没有?赶快深呼吸,闻到了吗?这是什么香味?你们听到了吗?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多好听啊!赶快把这些让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声音画下来。学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教师随机引出有三个小朋友却能画风。简单的几句话就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通过阅读,寻求答案。

课文都充满了生活情趣,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情趣,教师就得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落叶》一文,我在教室里挂上许多落叶,在黑板上也画上树叶,课件中把落叶设置成飘落下来的动画效果,给学生营造了置身秋天落叶纷飞的情境。课一开始,引着学生去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想象落叶的比喻,很快就把孩子的心给牵住了,在充满幻想的空间里,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在整堂课,我以“树叶飘呀飘,飘呀飘。”这句话贯穿每一个环节,让孩子体会“甲虫、蚂蚁、小鱼、燕子”在落叶里的快乐。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情境教学的特点,可分为形象、情感、环境、角色与理智等类型。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

学生自主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语文活动中的自主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

教学《画风》一文时,课前我指导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风的存在,并简要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课中建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选择学习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起初,我很担心这样的方式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差。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很强,伙伴之间有集体读的,互教互学,集体表演等,没有按照老师的指令划一的要求,面面俱到的学习,反而产生了更好的学习效果。课后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地完成作业,如画一画自己眼中的风,写一写风的语言等,拓展学习空间,验证语文能力。自主性学习的空间大,在单位时间内个体获取的信息量多,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

如教《落叶》一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读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读出情趣,读出韵味,我抓住动物们的“有趣”,让学生再读课文,看图说小动物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然后挑一处自己认为最有趣、趣喜爱的句子,说给小朋友听。请不要小看这一“挑”调控行为,“挑”在这挑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因为学生有权决定自己爱讲、能讲的一点;“挑”在这里改变了课堂的基本结构,传统教师的“讲”懂,就成学生自己的“练”懂,你讲这一点,他讲那一点,在教师的点拨下、沟通下,由“点”组成了“面”,形成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