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直面课堂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每一个孩子踏入校门时,都带着他过去生活的印记:他的经验、情感、兴趣。 “斤”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和爸爸妈妈去菜场,去水果摊位等,都能获得这样的经验。这些经验本身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并无优劣之分——如果我们善于将之作为教学的起点,新知识的延伸,就可以开辟出广阔的天地。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一个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随时随地进行着积极的思考。类似案例中的突发问题,你是否也曾遇到过?“老师,我还有发现……”、“我还想到了……”、……这时,我们或许为追求课堂完美而宛转(或生硬)地放到课后解决,言外之意,别乱插嘴;或许我们会尊重学情打破常规,敢于面对,就船下篙。前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性,毁灭了创造发明的火花;后者敢于面对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他们在课堂情境中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让新知识与他们原有生活经验相互融合,促进学生新知识的生成,促进学生新经验的增长,还课堂教学一个真实的面目。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面对“意外”,不是固守预设,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直面课堂的生成,并适度“放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你看,学生七嘴八舌地竞猜,滔滔不绝地交流所思所想,学习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这就是教师直面课堂生成资源的最大成功。
2、开发课堂资源,促生新知识点
教师具有了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还需能抓住契机,为我所用,突破单一的教材局限,促使教学空间的拓展,使枯燥的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引发学生探索的内驱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效益和发展。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面对这个突发事件,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及时调整预设。将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究者、研究者的角度,让学生在“掂一掂”、“称一称”等环节中,产生系统的种种信息,促使生成新的知识点——“斤”的形成。学生在掂、称、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现了“千克、克、斤”之间的关系,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思考与发现数学知识的能力。一袋“白枣”促生了千克、克与斤之间的知识点。它之所以能激活课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无疑是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产生了观念的碰撞,拓展了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也充分挖掘了蕴涵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
回顾这一教学过程,让我有所感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都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整合。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资源,离我们很近,开发利用好资源,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PS:希望即便我们的孩子们离开了学校,那探索的火苗还能继续熊熊燃烧!